林亦期末语文英语都是班上第一,但是数学出其不意地低,160满分的卷子,考出来的分数甚至没有中考120的卷子高。所以总分在第七,王梓彤第六。
严俐往常考试都是要表扬一番考的好的同学的,但是因为要放寒假,学校只排了一节课,卷子勉勉强强讲完,布置了寒假作业发完补充的卷子也就下课了。
林亦心里特烦躁地整理刚发下来的词汇卷。
一方面是因为数学因为大题第一题三角函数公式没记住分全扣了,所以考出这么个成绩。
另一方面是自己仿佛一直在渴求严俐的一点关注,可是自己考到了第一,对方却一句话都没说。
说不出来的沮丧,自己这是怎么了。
因为林亦不知道,自己当初和整个班级一起发酵出的对严俐的偏见,已经被喜欢代替了。
哪怕只是一点点。
虽然严了一点,但是成绩能上去,那我也就认可你了。
就如同9班10班尽管晚自习数学考试天天被李亚炜逼到疯,林亦仍然对李亚炜抱有一点期待与幻想。
而不是听着小胡老师有气无力地打发讲卷子的时间,数学课看不到希望。
不止是林亦,整个市高中的数学这次完全爆炸,均分仅比三中高了零点几。
在学校领导看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三中学生仿佛瞬间找到了可以炫耀的资本,扬言说市高中的均分也就是实验班撑起来的。
小胡老师觉得功劳跟11班关系不大,毕竟这次又被李亚炜甩了十分,也就堪堪比校均分高了六七分。
老师觉得失望加失败,却唯独没有反思自己。
普通班同学一个个被训得很惨,实验班同学心里也不是滋味。
林亦双班一的喜悦完全被冲淡了,消失不见了。
小胡老师宣布放假前不忘叮嘱:“寒假在家别疯过头了,过完年不久就得考虑分班的事了。”
林亦和王梓彤两个人一起往校门走去,却都有点沉默。
王梓彤也是数学上不去,而且并不喜欢小胡老师,太松,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叹了口气:“就我这成绩,分班怎么办呀。”
林亦倒是一口认定:“我估计我物化吧。”
实验班选科就三种:文科雷打不动史政,理科分物化和物生。按照选修百分比划线,也就是化学竞争压力最大,而生物就轻松的多。但偏偏,大佬基本都去了物化班,物化,也当之无愧成为学校关注的重中之重。
物化之间的厮杀,注定有很多大佬两败俱伤。
王梓彤说:“我差不多吧,毕竟物化师资肯定好,那我们这个寒假得好好忙数学,否则进了物化也跟不上。”
好像要下雪了,铅灰色的天空下,两人各有各的心事。
王梓彤刚进高一时是最肯定要学物化的了,恰恰相反的是当时的林亦连文理都拿不准。而现在,王梓彤却犹豫了。家里支持物化,但自己想学医,物生的风险更小一点。毕竟每年被化学的等级坑惨的人不在少数。
林亦一学期听了不少对11班老师的议论,大多都是不太好的言论,无非就是这个老师不好那个老师不好的。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林亦有一点想离开这个班。
回到家,难得的放松,林亦先点开了学校的贴吧,翻过了一大堆广告,找到了好几届之前的老学长发的一个评价最喜欢的老师的帖子。
严俐和李亚炜出现的频率真的挺高。
严俐的话,林亦心里有数,这一次主要想了解下李亚炜,所以点开了李亚炜名字下面的楼中楼。
-李亚炜真的是很好的老师。
-那段刺激得要死的日子。
-虽然是凶了一点,但毕业了真的很感激他。
-非空真子集,最小正周期。
最下面一条评论的日期是在林亦她们这一届入学后,应该是9班10班同学了。
虽然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林亦还是坚定了分班得去李亚炜班上的想法。
且不想的那么远,热热闹闹过了一个春节,开学前林亦认认真真地在□□空间许愿。
——作为一个理科生,新的学期只希望自己的数学成绩回到初中水平,仅此而已。
数学课代表杨晨辰评论:回到初中水平说明了目标的远大,而一个只字却说明目标其实并不遥远。看似矛盾的两处细节体现了作者想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尖锐矛盾。
林亦笑cry。
不过事情总有转机。
开学第一天,先是严俐雷打不动有评讲寒假作业的习惯,所以一大早就去了小胡老师那儿把学校统一要求收的寒假作业拿回了自己这里。一本一本翻过去,也在意料之中,认真写的还是少数。
于是,新学期第一堂课就是低气压:“没有必要糊弄啊,如果让你们数学老师来查英语作业可能看不出什么,但英语老师就不一样了,英语老师什么都看得出来。寒假作业发下去,其他的话不多说,我把基础题评讲一下,没认真写的同学错题好好整。”
倒是林亦,还有陈佳欣一帮人,被严俐点名说寒假作业写的认真。
然后几天就是英语能力竞赛的证书发下来了,林亦从严俐手中接过后简直把它当宝贝了。
数学作业林亦慢慢做,把过程写的特详细,不懂的题型立刻翻参考书,天天作业几乎全对。
学校为了抓数学,每周安排了一次周练,林亦只错了一道题,考出了一个从未想过的新高。
竞赛课因为参加的人只剩了三十几个人而搬到了11班教室旁边一间空教室来上,林亦居然连蒙带猜做出来两题,还兴致勃勃给王梓彤讲题。
体育课上选修,林亦选了从小一直喜欢但却没机会学的足球。
很多事,在第一周,都是一个开门红啊。
有条不紊地,化学竞赛和计算机竞赛也开始了,林亦现在占时间的竞赛是两门:数学和化学。计算机是电脑课大家一起学的,倒不太耗精力。
语文课前有演讲,王梓彤讲了一篇关于朋友圈子的文章,喊了林亦来点评,林亦说:“我清楚的知道,讲台上演讲的这位同学,还有另外两个人,你们是我高中三年的真朋友,”
王梓彤站在讲台上,莫名感动了,下面冯雨悦和施梦也交换了一个眼神。
可能是老师都在提前灌注分班的想法,这一刻,竟是渲染了一点离情。
明明还早。
平平淡淡地,一个月都快过去了,冯雨悦越来越依赖林亦了,两个人的友情持续升温,平时在王梓彤面前也是cp,cp地喊着。
但是冯雨悦却对林亦产生了一点依赖,冯雨悦作业写的慢,每周一早读课都需要林亦救济。
林亦打趣:“我看你分班后怎么办,来嘛,一起物化呀。”
冯雨悦也是因为成绩不行而犹豫到底选课选什么,林亦小科目也常常跟她开玩笑。
化学学到了原电池,有点难,两个人:“反正我不学物化。”
生物学到遗传:“还是不学生物了。”
历史政治考前要背提纲:“这要学了文科得背死啊。”
笑归笑,林亦选什么,自己心里清楚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