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书 > 重回八零,从摆摊开始 > 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火车是第二天上午九点到站。

谢家在首都的亲戚直接来接谢家母女回去,所以谢芳芳最先跟苏丽珍分开。

临别之际,谢芳芳拉着苏丽珍的手,依依不舍道:“珍珍,咱们说好了,只要我这边军训一结束,我就马上去找你!”

谢家的亲戚早就打听清楚了,谢芳芳所在的理工大学和首都大学的军训时间都是十二天。只不过谢芳芳开学的日期比苏丽珍提前,按理军训也要早一点。

所以没啥意外的话,她应该会比苏丽珍提早完成军训。

只是光谢芳芳一个人放假没有用啊,苏丽珍这边还是没时间跟她碰头。

苏丽珍只能劝她先耐心等一等,等到确定自己这边也有假期了,她保证第一时间去看她。

谢芳芳不乐意,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先这么约定了。

谢家母女走后,还剩下一个沈瑞。

沈瑞说他在上车前跟自己在首都的助手打过招呼,对方会开车来接自己,正好可以顺道送苏丽珍一家。

苏家人都委婉拒绝了。主要是他们这一大家子人太多了,一车肯定坐不下,与其麻烦人家跑两趟,不如他们自己坐公交车回去,还能顺便欣赏一下首都的街景。

沈瑞没法不同意,尽管他其实随时能安排两辆车将所有人都拉上,只是那样就未免太明显了。

他看了眼一直虎视眈眈盯着自己的德叔,到底把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不过两边也约好了,苏丽珍一家先去苏厚德家里修整半天,等下午的时候再去拜访沈老太爷和沈瑞的父母。

等目送沈瑞坐上来接他的车离开后,苏厚德就领着苏丽珍一家四口加上已经多年没来首都的孟知祥一起,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

苏家人好奇地望着车外的风景,直觉首都不亏是首都。

放眼望去,四处都是宽敞整洁的柏油路。来来往往大多数人都骑着自行车,其中还不乏许多洋气的小轿车。

道路两边栽种了很多绿植;透过这些整齐划一的绿树,能看到远远近近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既有古色古香的牌楼,也有现代化的气派楼房;街头巷尾的公共墙壁上还画了一幅幅精美的城市宣传画。

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欣赏这些时髦、美丽的街景,连苏厚德都忍不住感慨,两年的时间,首都的变化可着实不小。

坐了将近二十分钟公交,一行人下车后又步行了五分钟,很快就进入了苏厚德家所在的兴华胡同。

苏厚德家很好找,进了胡同正数第三家就到了。

两辈子第一次来苏爷爷的家,苏丽珍心里还有些激动,忍不住抬头细细打量。

苏爷爷的家就是那种本地典型的老胡同青砖灰瓦房,大门也是已经褪色成红褐色的老式木门。

单从外面看,这胡同里家家都差不多。

只不过,苏爷爷家门前还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银杏树。

如今已至初秋,北方的早晚凉意渐浓,这棵银杏树碧绿的枝叶间也开始染上点点金黄。

苏丽珍知道这棵树,上辈子苏爷爷常跟她提起。

这棵树在他和妻子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了。只是那时候,它还只是一棵不起眼的小树苗。

后来年复一年,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它看着他欣喜地迎接儿子的出生,看着他艰难地照料生病的妻子,到最后又默默陪着他送走一个又一个的骨肉至亲。

苏爷爷给这棵树起名叫“老伙计”。

在他决定出国去找儿子的那年初秋,明明天气还很暖和,但是 “老家伙”满树的叶子却一夜间凋零了大半。

如今,她终于能亲眼看看这位“老伙计”了。

站在树前,她忍不住伸手轻抚它粗壮的树干。

她在心里默默道:“感谢您上辈子陪着苏爷爷……虽然这辈子不一样了,但也请您继续守护他们。”

一阵风吹过,满树茂密的银杏叶飒飒作响,似是在回应她的心声。

苏丽珍捡起一片正好落在她怀中的树叶,雪白的脸庞上不由绽放出一抹微笑,轻声道:“谢谢。”

苏厚德翻出钥匙将房门打开,扭头看见苏丽珍在瞧这棵树,不禁笑呵呵道:“珍珍啊,这棵树在我们家可是有年头了,我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老伙计’!”

苏丽珍刚要接话,就听身后有人惊喜道:“哎呀,这是苏老哥回来了?”

众人循声望去,就见身后正站着一对拎着菜篮子的老两口。

苏厚德显然认识两人,赶忙高兴地上前道:“老王、老李,是我,我回来了!”

老王头乐得直拍大腿:“苏老哥,你可回来了!你这一走两年多,可把我们大伙儿惦记坏了。你这房子、你这棵树,我们大伙儿每隔一段日子就过来看看,都给你经管得好好的!就想着等哪天你回来了,还跟以前一个样!”

苏厚德一边道谢、一边乐呵呵道:“我都看出来了!我看我那锁眼上抿了机油,‘老伙计’也精精神神的,可见你们平日里没少费心。”

老王太太就笑道:“苏老哥,你还不知道他!让他干点活儿,那嘴上就恨不得安个喇叭,非得嚷嚷地满大街都知道。”

老王头被说了也不生气,反而笑哈哈道:“还真叫你说着了,我今儿还真就得安一回喇叭。”话落,就伸头四下喊起来,“哎,街坊们快出来看看,老苏回来了!”

这一嗓子过后,这条胡同左邻右舍的人很快应声而动。

“哎呀,真是老苏回来了!”

“我刚刚在院子里好像听见老苏他们家门前有动静,我还以为是过路的,没想到真是老苏回来了!”

“芽芽都长这么大了,快成大姑娘了!”

久未见面的街坊四邻们很快就把苏厚德和芽芽包围住,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地互相问候、打听,场面一度热闹得不行。

苏小麦忍不住跟苏丽珍感慨:“咱们苏爷爷的人缘真好。”

这些老邻居们不但热情,记性也很好,还有人认出了孟知祥。

当初苏厚德决定留在凤城定居,芽芽和孟知祥各占了一半原因。但是为了保护芽芽,大家决定对外只说是为了照顾孟知祥。

街坊邻居们也都知道苏家的事,知道老苏头的姐姐一家命途多舛,如今也只剩下这么一个姐夫了。

要不是为了这个孤苦伶仃的姐夫,老苏也不会大老远跑去东北。

当年,老苏的姐姐夫妻俩时常来看望老苏一家。在他们记忆里,这对夫妻不仅长相气质出众,而且还是大学里的老师,跟总是围着锅台转的老苏头没有一点像的地方。

可如今再看孟知祥,当年斯文俊秀的青年教授如今却满头白发,比同龄人更显苍老,实在叫人唏嘘。

大家又主动跟孟知祥说了会儿话。

孟知祥因为这两年常在苏家火锅店里待着的缘故,心境也开阔了不少,面对众人关切中难掩同情的眼神,他也笑着回应了几句。

到最后,邻居们才注意一直在旁边笑吟吟看着他们说话的苏丽珍一家四口。

等听完苏厚德介绍,那位老王头又忍不住大着嗓门道:“原来这就是苏老哥你在那边认得干儿子啊!哎呦,这小子看着不错,眼神清正,是个忠厚人,老苏你有眼光!”

其他人也跟着纷纷夸赞道:“老苏有福气啊,多了一个儿子,也多了一个人孝顺!”

“那这俩闺女就是老苏的干孙女吧?看看这两个孩子长得多水灵!”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很快就跟苏丽珍一家熟络起来。

就这么又说了一会儿话后,人群里一个头发半白、面容略微有点严肃的老太太就适时道:“行了,我看老苏他们一家才下火车,这会儿身子骨肯定还累得慌。大伙儿说几句,差不多就得了。让他们先回去好好歇歇,回头咱再找他们聊。”

众人觉得有理,一时都收了嘴,纷纷跟苏厚德约好,等晚些时间再来看他,之后便各自散去了。

最后,老王头老两口加上刚刚劝街坊们回去的那位李老太太三人则主动要留下,想帮苏厚德他们先把屋子拾掇一下,好方便休息。

苏厚德没答应。

他们这么多人,哪里需要再劳烦邻居们给收拾。

何况他刚刚都看了,这屋子因为大伙儿照看得精细,根本不怎么脏,屋里只有一层薄灰,简单打扫一下就好了。

三人见他坚持,也就作罢了。

等老邻居们离开后,苏卫华他们也不让苏厚德和孟知祥伸手,这点活,夫妻俩加上两个闺女四个人完全够用。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跟那些老邻居说话有些触景生情,孟知祥的精神明显差了许多。

李翠英赶忙从屋里收拾出一把椅子,搬到院子里朝阳的窗根下,让他先坐下歇一歇。正好今天太阳不错,晒晒太阳总能让人心情好一点。

苏卫华也给苏厚德搬出来一把椅子。

苏厚德挨着自家姐夫坐下,本想宽慰他两句,但是孟知祥却笑着主动朝他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

“厚德,放心吧,我没那么脆弱。你去看看孩子们吧,不用在这儿陪我。”

苏厚德看他闭上眼睛养神,自己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打算过去跟苏卫华他们一起干活。

苏丽珍看他闲不住,就给他出主意:“爷爷,咱们不是给您这些邻居朋友带了特产吗?您要是实在不想休息,就去把这些特产给大伙儿分分吧。”

他们这次出门带的东西可不少,不过除了苏丽珍开学要用的东西外,大多数还是给亲戚朋友们带的特产。

毕竟难得回来一次,苏厚德也确实很惦记这边的老朋友们。

苏厚德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从屋里拽出一个大提包,将里头一份份特产拿出来。

这些特产主要是苏丽珍自家公司出产的卤味和一部分这边很难买到的山货。

苏厚德把这些东西按照要送的家数分好,其中关系更亲近的王、李两家,礼头更重三分,然后就开始挨家送礼物去了。

苏丽珍一边干活、一边打量她苏爷爷的这个家。

房子不算太宽敞,两间半的正房拆成两间屋子,分两个门。

稍大的一间,进门就是个客厅,东边还单独隔出了一间小卧室,后头是半间窄窄的厨房。

另外一间屋没像旁边主屋那样,一屋分隔成三室,这里就是单纯一间卧室,所以十分宽敞。里面镜台床柜一应俱全,应该是当初苏振东和前妻的房间。

这房子虽然普通,但是对于寻常老百姓来说,能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有这样一份家业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上辈子苏卫华被收回机械厂的房子,他们一家度过一段居无定所的日子,所以苏丽珍对房子有一种执念。

她重生回来最初的目标,就是要挣钱,然后置产,尽可能给家人更多的保障。

这个“产”主要就是房产。

只是这两年她虽然挣到了不少钱,但是食品公司和养殖基地同样也填进去不少钱,加上这个年月房子本身买卖的也不多,所以她最初置产投资的打算也被迫搁置了。

这对她来说,多少算是一个遗憾。

不过现在她来了首都,虽然今后肯定要回凤城,但是怎么说她也会留在这里四年。加上她对自家的“珍珍”有信心,未来的分公司未尝不会开到这边。

既然如此,同样买房投资,那首都的房子肯定比凤城的升值空间更大。

尤其她上辈子去米国时,曾听路上不少同伴说起过,当时为了赶上这波出国热潮,很多人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来换取出国的费用。

印象里,明、后两年会是这一波出国浪潮兴起的一个小高峰,说不定到时候柳暗花明,她能在这边买到适合投资的房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