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40章 李治无奈逐食天子 德妃狠绝皇位易主

第240章 李治无奈逐食天子 德妃狠绝皇位易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现在的陇西世族就是这样的情况,关中大旱,李治无奈和世家借粮,这本已经是李治屈尊降贵的无奈之举,长孙无忌也在从中牵线搭桥,李治都以为这会是十拿九稳之事。

不曾想关陇世族却给李治好好的上了一课,借粮成了捐粮,还要李治赦免褚遂良,就连长孙无忌的态度和事前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反而支持世家借粮。

好一出临阵变卦,好一出落井下石,关中大旱百姓流离,李治反而成了被世家拿捏的刀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治似乎也没有和世家“说不”的权力。

可惜李治不是一个人,李治虽然性格软弱,却偏偏有一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老婆武皇后。

李治以为自己走投无路,武皇后却告诉李治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既然陇西世家只捐粮不借粮,既然世家要赦免褚遂良,那就直接把赈灾之事交给陇西世家,事成则赦免褚遂良,事不成则数罪并罚。

这就是武皇后比李治聪明的地方,难题不会消失,但可以转移,把李治的难题转移到陇西世家身上就可以了。

李治和武皇后两口子就是一个老实孩子和一个心机女。

李治这样做就把陇西世家逼上了绝路,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聚过来的灾民让捐粮成了无底洞,因此在这样的无底洞面前世家退缩了,哪怕有韩瑗和来济在前做了赈灾的筹码,陇西世家也开始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是韩瑗和来济他们都顾不上,但这也就代表着陇西世族几十年聚在一起的心也开始散了,陇西世家一直讲一个共进退,现在却大难临头各自飞。

更让李治担忧的是陇西世族这时候断粮可能引发的灾民的失控,世家可以跑,李治这个皇帝怎么跑?

当长安城饿死的灾民被每天运出城的时候,李治的朝堂也开始惶恐,世家断粮已成定局,难道李治要眼睁睁的看着灾情恶化吗?整个朝堂一片愁云惨淡,李治怒喝道:“朕要治韩瑗和来济的罪!”

虽然按照之前他和陇西世家捐粮的“约定”可以治罪韩瑗和来济,可是这时候李治即使治罪韩瑗和来济对于灾情又有何益?

李治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现在这么说是因为李治真的慌了,他有些歇斯底里了,每天都有无数关于灾民的消息送到李治的案桌上,李治身体本就羸弱,现在更是茶不思饭不想,脑子里都是关于灾民的事。

武皇后这时候也有些急迫,李治是皇帝,她是皇后,二人为一体,李治害怕她又何尝不害怕。

思来想去武皇后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皇上,臣妾有一个主意!”

李治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问道:“皇后,你有什么办法?”

武皇后道:“皇上手中并非没有粮食,只是因为关内水陆难运,所以粮食难以进来。”

李治听得连连点头。

武皇后接着道:“既然这样,粮食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难以把粮食运进来,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接近粮食?树挪死人挪活,皇上,山不就我我就山,我们可以让灾民去有粮食的地方啊!”

山不就我我就山,树挪死人挪活?去有粮食的地方?

是啊!

李治恍然大悟,关内运粮不易,那就让灾民去有粮食的地方,粮食没有长腿自己走不过来,灾民长腿啊,让灾民去有粮食的地方,解决掉运粮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问题,这不就省得粮食运进来了吗?

至于哪里有粮食?

洛阳!

长安的粮食都是通过洛阳水陆转运到长安来的,所以与其费劲巴拉的把粮食从洛阳运往长安,倒不如直接让灾民去洛阳,这不就解决了无粮可吃的难题?

至于洛阳有多少粮食?

洛阳,前隋炀帝的国都,武德四年废止,到了太宗贞观年间重新繁盛,是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中转中心,来自江淮的漕运粮食都会在洛阳中转再运往长安,所以洛阳有数个大型粮仓,其中有著名的“储量千年而不腐”美称的“天下第一大仓”——含嘉仓,含嘉仓的粮食储量在五百万石以上,除了含嘉仓,洛阳还有洛口仓,黎阳仓,回洛仓,河阳仓等大仓,所以洛阳的粮食绝对足够应对灾情,但偏偏这么多粮食因为运输问题到不了长安,武皇后说可以让灾民去洛阳也不是空穴来风。

至于长安和洛阳的距离六百余里,灾民最多也就十天二十天就能到达,所以让灾民去洛阳这也是眼前唯一的可以解决灾情的最后的办法,灾民继续留在长安,长安没有粮食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李治马上下圣旨在关内旱灾各地张贴公告,内容就是关内运粮困难,皇上有大量的粮食停在洛阳运不进来,所以皇上下旨让灾民带上自己最后的粮食前往洛阳,到时候洛阳自会发放粮食救济灾民。

只是李治的圣旨发出去以后灾民的情况却并不如李治所预想的前往洛阳,只有少部分的人动身前往,关键原因一是故土难离,无家可归之人,到时候死在外边都不能落叶归根,二是前去洛阳前途未卜,现在灾民只是在吊着最后一口气维持,长安城内偶尔还有赈济粮,灾民就没有去几百里外冒险的资本和决心,三是到了洛阳那就是乞食,即是乞食,又人生地不熟,大家不愿前往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李治的圣旨虽然说得很好,承诺洛阳有给大家的赈济粮,但敢于动身前往的只是一少部分。

这种情况没两天的时间李治又开始着急,办法是好办法,但实行不下去那就是无用功,还是不能改变眼前的局面。

最终还是让李治自己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百姓不愿前往洛阳,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那李治这个皇帝就带头前往洛阳,他这个皇帝做表率,他就不信百姓不会跟着他一起。

李治这个想法在朝堂上引发了朝臣的激烈反对,李治是皇帝,皇宫在长安,现在却要因灾带着百姓去洛阳乞讨,百姓这么做是去讨饭,李治这么做该怎么说?皇帝带头乞讨,说好听是逐食天子?不好听就是要饭的皇帝?这不就失了皇帝的龙颜和体面?这不是让大唐蒙羞吗?所以朝臣们都不同意李治这么做纷纷发言想要阻止李治。

可是李治这时候已经下定决心做这个乞讨的皇帝,李治道:“百姓尚且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借粮天子名朕都能当,再做这个乞食皇帝又何妨?百姓不愿动身,那朕就带头做这个要饭的天子,。”

于是李治又下发圣旨昭告关内各地称:皇上将和百姓一起到洛阳乞食,大家随时做好前往洛阳的准备。

(逐食天子,出自隋文帝率百姓就食于洛阳,史称移都就食,隋唐两朝曾多次移都就食洛阳)

天子出行非小事,在李治决定率领百姓移都就食洛阳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准备,毕竟这是逃灾,李治预料不到去洛阳的人数会有多少,但肯定不会少,不然陇西世家也不会被吓得不敢再捐出粮食,恐怕人数会在十数万人,这样的规模必然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准备好,李治的圣旨送达关内受灾各地也需要时间,可是灾情又不等人,这件事李治只能尽快。

另外就是宫廷内外有多少人要跟着李治一起,又要留下多少人留守皇宫,这都需要安排,当然这些事是内侍监的事,不用李治操心。

可是在移都就食之前李治还有一件事需要安排,那就是韩瑗和来济之事,陇西世家食言不在捐出粮食,李治也需要拿韩瑗和来济来平民愤。

所以李治一则圣旨:侍中韩瑗赈灾不利,贬为振洲刺史(今海南三亚),中书令来济贬为台州刺史(今浙江临海市),此时的陇西世族人心已散,再加上他们捐粮理亏,也就没有颜面替二人求情,还有就是他们想要李治赦免耳朵褚遂良从桂州都督(今广西桂林)再贬为爱州刺史(今越南清化),李治是一个都没有放过。

不止如此,李治这一次逐食洛阳还把长孙无忌留在了长安继续治理灾情,毕竟李治只是带着长安一部分人去洛阳,而不是所有人,有些人走不了还需要赈济,李治就把长孙无忌继续留在这里,这说不明是李治对长孙无忌临阵变卦的报复,还是想要继续把长安的烂摊子留给长孙无忌,把事情留给监国也算合理,就是不知道长孙无忌这个监国会怎么想。

另外就是李治的女人们,后宫诸妃皆跟着李治前往洛阳,毕竟这一去洛阳逐食李治也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留在长安的人越少这里需要的粮食就越少,所以只要是能走路的人李治都会带走,上到武皇后,下到各级妃嫔,还有诸多皇子,李治都要带走,唯一一个例外是长孙德妃。

对于去长安的人选内侍监特意询问过李治“德妃娘娘是否同行?”

虽然德妃现在的处境形同被李治打入冷宫,但她毕竟还是李治的德妃,内侍监不得不多此一问。

李治丢下一句话,既然监国还留在长安,那德妃留在这里也方便照应。

此言一出内侍监就知道德妃不在洛阳行之列了。

只是此事动静巨大,在宫内齐齐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的时候,这种事避不开长孙德妃的眼睛,询问之下才知道是皇上因为旱灾要带着百姓去洛阳逐食,后宫也要一起动身,可是德妃等来等去却没有得到李治的旨意。

德妃知道自己在李治那里已经失宠,但她还有德妃的封号,这是她在宫里最后的颜面,可是李治现在这么做就代表是把她抛弃,后宫连那些不起眼的婕妤,充容,充仪,才人,美人都要一起去洛阳,自己这个德妃却不被允许,这不是抛弃是什么?这偌大的长安后宫只留下她这个德妃娘娘?难道她这里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吗?就这样被无视?

她是李治的德妃,她是长孙家出身的贵女,在后宫的明争暗斗中输给武皇后是成王败寇,德妃接受,被李治冷落形同打入冷宫,德妃也接受,但德妃不接受被李治遗忘和羞辱,被刻意遗忘是压到德妃心智的最后一根稻草,既然如此她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与其这样默默地消亡倒不如鱼死网破奋死一搏!然后德妃又探听到了长孙无忌一样会留守长安的事,德妃一笑,原来被抛弃的人不止她一人。

想到这里德妃心中就有了她要怎么做的办法。

这天夜里,长孙德妃趁着宫里都在为去洛阳做准备的乱局出了皇宫,出宫之后德妃就直奔长孙无忌长子长孙冲的府邸,在低调的叫开府门之后德妃跟着管家进了府邸的书房,然后叮嘱把长孙冲秘密的请来。

管家不知道长孙德妃怎么会悄悄的来到长孙冲的府上,还叫自己悄悄的叫长孙冲过来,这不是他作为管家该知道的事,但他也感受到了德妃所来必定有要事。

长孙冲进来的时候虽心有疑惑,但还是看着德妃笑着道:“不知德妃娘娘前来所为何事?”

德妃冷笑道:“哥哥,长孙家都要大难临头了,哥哥还不自觉吗?”

长孙冲迟疑道:“妹妹不要危言损听,我长孙家权倾朝野,还有父亲监国,何来大难临头?”

德妃道:“哥哥,你怎么这么糊涂?到现在你还看不清长孙家的危局吗?难道你还看不清皇上皇相之争的心思吗?”

德妃说到皇相之争长孙冲不再言语,这件事他自然知道,李治和长孙无忌的皇相之争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了,长孙冲就算对政局再不敏感也知道,可是即使再皇相之争也不至于到德妃说的长孙家大难临头的地步啊。

德妃看着不争气的长孙冲继续道:“哥哥,你看看皇上对伯父都做了些什么事?先是褚遂良被贬,再是家父长孙祥被贬,舅舅高履行被贬,现在又是侍中韩瑗大人和中书令来济大人被贬,皇上这是在一步一步剪除伯父的左膀右臂,哥哥难道连这也看不明白吗?”

德妃说的都是事实,其实长孙冲也一直在为这些事忧心,为此他还特意去询问了父亲长孙无忌的想法,这些人都是父亲执掌朝堂的重要助力,就这样被李治接连贬出去,长孙冲也很忧心。

可是面对长孙冲的疑问长孙无忌却没有言语,长孙冲不相信自己都能看出这其中的风险,自己的父亲会看不出来,但父亲什么都没有,长孙冲也就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现在这件事被德妃揭破。

德妃接着道:“哥哥,还有一点哥哥不看在眼里吗?”

长孙冲道:“何事?”

德妃道:“皇上在贬出韩瑗和来济大人之后,却让伯父接替赈灾之事,灾情糜烂至此,赈灾就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皇上这么做是不是想要伯父步韩瑗和来济大人的后尘?”

所以德妃的意思是长孙无忌也会因为赈灾不利被李治贬谪?

德妃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说到了长孙冲的心里,于是她趁热打铁道:“哥哥,想想皇上继位之初帝位不稳,外有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