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孩子,没有太子和魏王的高调和优越感,在学习上也不是优秀的那一种,基本上来说就是存在感不高,但是现在却又有这样的胆魄,不可思议。
李治看如意一直盯着自己,不好意思的转过脸道:“这件事情对谁都不合适,因为这不合律法,所以只能看谁能承受之后的结果,我之前就在冒充太子殿下写信,现在再来冒充太子本人,也罢,就算是债多不愁,只希望这次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到时候就算是被父皇追究责任也好减轻惩罚,再说了百姓并没有见过太子,只要我们没有被当众揭开,搞得天下皆知,完事之后我再跟父皇负荆请罪,我想父皇不会太过责怪与我的,但也只能是我,其他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优势了。”
原来李治是这么想的,不过这样也没错,李治作为长孙皇后的孩子,只有他最合适这样的事,就是最后考验李治和皇上的父子之情。
祭祀人选的问题解决后,就是蝗虫的问题了,怎么吃?怎么让百姓吃?
所以如意的想法是在祭祀仪式上,“太子先是穿着衣服登上高台焚香祈天,这是祭祀的正式流程,然后诉说百姓的疾苦,然后再诉说皇帝在贞观二年的大蝗灾中的作为,最终消弭了蝗灾,现在太子作为皇帝的继承人,也是在效仿皇上当年的作为,来吃蝗虫,也是希望蝗灾快快退去,然后再号召百姓一起来吃蝗虫,至于蝗虫的来源如意都已经想好了,让百姓自己去捕捉,然后带着捕捉到的蝗虫换取粮食,三斤蝗虫换取一斤粮食,然后把捕捉来的蝗虫加入到救济灾民的粥里,这样一来即推动了百姓食用蝗虫、节省了粮食,也算是给灾民找到了一些事情,找到了希望,真正的缓解了民变的危机,更有机会等到救济的到来。”
李治听了如意的分析还真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啊,这样的办法虽然有风险,并且还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但无疑是眼下最好的办法了,即解决了百姓中的谣言,也解决了粮食不够的问题,所以李治下定决心以后就赶紧叫来县臣,并且嘱托县臣赶紧选择开阔的地方搭建祭祀的高台,并且把太子要祭天祈福的消息传播出去。
县臣也知道眼下情况的急迫,虽然还是有一些疑惑,但还是赶紧完成晋王殿下的安排去了,所以“太子在哪里?”...县臣的迷惑...
翌日“太子”需要的高台就已经搭建完毕,灾民们知道了“太子殿下”要因为蝗灾祭祀祈天,都还是很积极的,所以很快就结束了搭建,李治这时候也有了心理上的准备,马上就开始了祭祀仪式。
李治穿着太子的衣服,看着头顶的太阳,如意也看着时辰到了,向着李治示意一下,李治扬了扬袖子,一步一步踏着台阶走上高台,上去以后李治先是看了看围在周围的百姓,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啊,李治稍微定了定神,漫步走到了祭祀的桌子前面,下面的灾民也都在看着高处的“太子”,他们都没有见过太子殿下,但是却知道太子殿下在这里赈灾,因为很多灾民就是在听说太子在这里才长途跋涉的过来的,传言说来到这里就不会再饿着肚子了,这就是来到这里的灾民越来越多的原因,来到这里之后虽然没有吃的更好,但至少可以吃到东西了,听说其他地方已经有人饿死了,现在大家都在看着上面的太子,有些看不清太子的脸,但百姓们还是很高兴,因为太子一直在这里陪着自己,这让灾民心里有了很多的感动和安慰,这就是淳朴的民心啊。
上面的李治看着下面的一张张枯瘦的脸,大人,小孩,老者,妇孺,也想了很多东西,下面的百姓,都是大唐的子民啊,他们因为蝗灾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甚至很多人失去了性命,可是如果有粮食的话这些都是可避免的,只是现在自己手里也没有粮食了,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百姓坚持更长的时间了,这种心理上的作用,李治也很无奈,这时候他忽然也就放开了,没有了之前的紧张:自己冒充太子肯定不会失去性命,但下面的灾民没有粮食肯定会被饿死,所以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李治深吸一口气,拿起了身前桌子上的祭祀卷轴,开始朗声诵读上面的祭祀文稿。
祭祀文稿第一部分述说了上天的崇大,“太子”表示了敬天之意,第二部分述说了百姓因为蝗灾的艰难困苦,然后李治学着贞观二年皇帝的套路,把蝗灾的责任拉到了自己的身上,表示自己可以代替百姓承担痛苦,第三部分则是讲述了贞观二年太宗皇帝对蝗灾的做法,这时李治也表示自己作为皇帝的孩子,现在的太子,有责任,也应该在现在为百姓承担起这样责任,自己将承继皇帝当年的作为,也会用食用蝗虫来表示对抗蝗灾的决心,以及尽快赶走蝗虫的信心,第四部分继续歌颂上天,皇帝作为上天管理百姓的真龙天子,一定会做一个好皇帝的。
到这时祭祀文稿朗读结束,台下的灾民才知道“太子殿下”,为什么要举行仪式了,祈福是一个原因,然后还会效仿太宗皇帝十几年前的作为,这时很多百姓也想起了贞观二年的那场大蝗灾,就算没有经历过,也会听说过,在那场大蝗灾中皇帝亲食蝗虫,现在“太子”又要承继这样的行为了,很多灾民已经开始被感动的泪眼朦胧,口中高喊着“皇上万岁,太子殿下千岁”,然后就跪拜下去,接着更多的灾民跟着高喊跪拜,李治这时候看着下边百姓的作为也是泪眼朦胧,声音哽咽道:“父皇曾经说,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家都是我大唐的百姓,是我大唐江山的根本,现在蝗灾肆虐,本王当与大家同甘共苦,共度劫难。”这不是李治事前想好的话,完全是因为此情此景,被这时的气氛渲染出的话,纯粹是有感而发的“太子”的话,只是这时所有人都在这样的群体气氛中,没人看出李治的问题。
在李治说出那句话后,在众人的目睹之下,李治拿起了早就准备好的蝗虫,也没有了之前的恶心感,就吃了下去。
这时伺候在下边的县臣已经惊呆了,因为这哪里是什么太子?这明明是晋王啊,可是这太子的官服是怎么来的?还有之前太子的印信是怎么来的?这个人到底是是晋王还是太子啊!这里面处处透漏着奇怪啊,只是还不等他想出个所以然,就看见如意在向他使眼色,县臣才想起来祭祀仪式之前如意对自己的安排,连忙点头道:“哦,哦,我知道了。”
赶紧就跑上了高台喊道:“太子殿下为了赶走蝗虫,甘愿以蝗虫为食,现在我们大家也要跟着太子殿下一起来,齐心协力,把蝗灾给吃了,为了奖励这种行为,太子殿下特别设立规则,凡是捕捉五斤蝗虫者就可以换到一斤粮食,大家一起动起来了。”本来商量的是三斤,但县臣劝说李治改了,因为蝗虫太多了...
下边的百姓听到还有这样的好事,用蝗虫换粮食,多好呢!至于吃蝗虫,太子殿下都吃了,自己吃又有何妨呢,百姓一时间就开始有了积极性,李治和如意看着大家这样的改变,也咽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算是落地了。
之后的每一天李治都会坐在祭祀的高台上,让所有的灾民能够看见他,然后每天也都会跟灾民吃一样的用蝗虫煮的粥。
于是聚集在这里的灾民总算是安静了下来,谣言也沉静了下去,县臣每天也会安排大家用蝗虫换粮食,然后再安排灾民对蝗虫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比如把蝗虫腿和翅膀脑袋给去了,以方便煮进粥里,这样的确大大的减缓了粮食的消耗,县臣又开始觉得晋王殿下英明了。
这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一直注意着的几位蓄谋的家主那里,按照他们的计划,灾民的民变现在就应该发生了,只是为什么没有呢?消息传过来以后几位家主也是目瞪口呆,居然还可以这样做?效仿太宗皇帝的做法,皇帝之前是这么做过,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太子也会有这样的魄力,这一下子就让世家的安排落空,说好的民变没有发生,那么计划还会继续进行吗?
当然会继续进行,在世家眼里,现在的太子就算想到了这个办法,但依旧稚嫩很多,所以有人冷笑一声道:“既然太子殿下这么爱惜灾民,那我们就再给殿下送一些吧,只是希望太子殿下的粮食够用,哼哼。”
另一人接着笑道:“如果粮食足够的话,我想太子殿下是不会吃蝗虫的,虽然比我们预料中的多了一些能耐,只可惜天命不可违啊。”
接着几人都是哈哈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