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节到后唐商定议和之事,这也是唐朝皇帝李世民之前信中所写,现在算是高句丽王对于唐朝皇帝的回应,渊盖苏文对于此事虽然不情愿,但是也只能无奈的咽下这口气,暂时停止在这件事上面的争端,转而想其他的办法:高句丽王虽然决定了出使议和之事,但并不能完全掌控使节团的人选,这就是渊盖苏文的机会,他只要稍微从中作梗就可以破坏这一次的议和,也就没有必要明着跟高句丽王争执,有时候想要达到目的并不需要明刀明枪。
就这样一支由高句丽君臣冲突的形成的出使唐的使节团成行,虽然看起来是同属于高句丽,但内在却也是各怀鬼胎,各有目的,这就注定了这一次的出使不会一帆风顺。
在高句丽议和的书信送到皇帝李世民手中的时候,李世民不由自主的笑了出来,他知道自己的计谋得逞了,高句丽君臣不和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东线辽东边境也算是稳定下来了,那自己就可以安心的筹备最终决战了。
而对于高句丽的使节团李世民也不想放过,想要借着这件事来表现一下大唐的国威,想要从心理上给高句丽一些示威,于是皇上决定在高句丽的使节团到来之后召开大朝会,为此李世民特别下圣旨把归顺于自己的所有异族都聚集到一起,突厥人,高昌人,吐谷浑人,还有西域四百余国的那些王城,还有岭南的诸王,甚至包括了接壤高句丽的新罗人和百济人,再加上现在还留在长安城的吐蕃人,这还真是万国朝会啊,这样一来不只是高句丽能看到大唐的强大,那些异族同样会看到,那些心怀鬼胎的世家同样会看到,整个大唐的老百姓也会看到,这就是皇帝的目的,用一次万国朝会来宣告大唐的威严。
在皇帝的圣旨下发之后,大唐的信使开始奔向四方,皇帝站在了皇宫的高处,抬头看向了远方,目之所及都是王土。
很快这一场盛会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那些接受道大唐皇帝圣旨的异族首领开始动身带着自己想要敬献给大唐天可汗的珍宝前往此次盛会的目的地,传说中的长安城,大唐之内也有很多百姓想要一睹这次盛会,这是前隋都不曾做到的盛事,也开始动身前往都城长安,长安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齐聚各色人种的繁华都市。
随着各国使团的陆续到来,长安城的百姓也开始真正的大开眼界,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各种听不懂的语言,各色的头发,棕色的,黑色的,黄色的,长安城负责接待使团的鸿胪寺甚至应酬不过来,上书皇上请求支援,这样很多平时负责宫廷宴会的教坊司待令也开始参与到这些事情之中,到后来的一些使节团甚至都开始选择长安城的客栈来居住,因为鸿胪寺已经没有空闲的地方可以容纳。
不只是长安城的百姓大开眼界,就算是千里迢迢、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城的各国使节更是大开眼界,这座繁华的都市人山人海,甚至比一些国家的人口还要多,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自己之外的异族之人,看到这里心中就是对大唐王朝无限的敬意,这是一次对唐王室最好的宣传,而一直留在长安城的禄东赞无疑是最有感触的人,吐蕃作为最先到达的使团,禄东赞从头至尾的看着鸿胪寺的异国使团从无到有,直至住不下,要知道这样的鸿胪寺处所在长安城有四处,都分布在长安城的四大城门的附近,居然都住不下了,可想而知来了多少人。
另外,很多的使节团到来的不只是使节团本身,还有很多商团跟随者自己的使节团到来,想要见识一下这天下最大的都城,这无疑又对长安的经济有了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很多商团甚至都没有机会再进入到长安城内,于是就在城外搭起了帐篷,这样好奇与各种民族特色的人也会到城外领略异族风情,可谓是不出长安知天下。
高句丽的使团来到长安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番景象,远看是一座雄城,可是走近了才发现还没有到城门口就已经比肩接踵,人流密布,但是却一点也不会嘈杂,纷乱,这得益于长安城坊市的管理经验,为了这一次的盛会谁都不会掉以轻心,因为这涉及到了大唐的脸面,所以即使是城外的集市,负责管理的官员已依照城内坊市的管理制度,给每一个商团划定了位置,这样就算是帐篷也会井然有序。
然后高句丽的使团再沿着官道向前走很远的距离才看到了这座雄城的城门,一样的高大震撼,这是高句丽王城远远比不上的,这就是高句丽的对手吗?此时使节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或许这就是高句丽不得不来议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