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徐慧进入紫宸殿之后,紫宸殿中情况未明,在大家等不及的时候最终还是决定相约一起去查看,长孙无忌走在最前面,进去一看有一个模糊的身影,是徐慧在抱着皇帝,徐慧看着进来的众人道:“陛下太累了,现在睡着了,内侍把陛下扶到殿中的床上歇息吧。”
内侍监赶紧安排身边的侍从去扶着皇帝上床休息,徐慧静静的坐在床边拉着皇帝的手照顾着,里面还有一副手帕,皇帝一直抓得紧紧的。
其他人这才有时间查看紫宸殿里的情况,之前被皇帝砸乱的东西都已经被收拾整齐,这肯定不是徐慧做的,所以难道是太子做的?还真是稀奇,太子居然会做这样的事?留在里面的父子两个到底谈了什么?没人知道皇帝一句话没说,只是太子自己诉说着父子亲情,皇帝把自己想说的话留在了第二天。
不管在历朝历代谋逆都是一件重大的事,如果这件事还涉及到了太子那就是最大的事故了,所以太子李承乾谋反就是李世民贞观年间发生的最大的事,这件事皇帝势必需要跟自己朝臣商量解决的办法,一来是处置谋逆之人,二来是重新册立太子之位,这些事不是皇帝一家之言可以决定的,并且皇帝心里还有一些话不想自己说出口,他希望借助朝臣的嘴说出来。
所以第二天就有一些大臣、要臣听宣进宫,说是皇帝想要和诸位大臣审议此事怎么解决,其中有右相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绩、大理寺卿孙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通事舍人来济,众人一看皇帝没有在朝仪大殿审议此事,而是在自己的紫宸殿只是叫了自己叫了几个人心中就开始猜想,看来皇帝并不想把这件谋逆的事闹大,而是想控制在小范围的解决掉,可是根据历朝历代的惯例对于谋逆之事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那么皇帝的做法就是有其他的想法了?
能来这里的人都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一等一的聪明之人,自然或多或少的会看出皇帝的想法,或许这也是皇帝不想再朝仪大殿上商量此时的原因,总会有不怕死的言官来反对这件事的,所以皇帝这样做也是想要避开不必要的麻烦,并且这些人也算是皇帝的亲近之人,为皇帝排忧解难就是身为臣子的本分,那么大家就开始思考皇帝这不合常理的做法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所有人心中都得出一个结论:皇帝不想自己的爱子死。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皇帝直接把事情交给大理寺按律解决就好了,何必多此一举呢?所以这就是唯一合理的猜想。现在大家就需要从皇帝想要的结果给皇帝推导出一个自己不方便说出口的,又合理合法的理由、不会受人口舌的理由。
先是大理寺卿开口说道:“皇上,臣以为定罪之事不可一概而论,有主谋有从犯还有被蒙蔽蛊惑之人,这需要谨慎区别处理,不然恐失公平。”
然后房玄龄道:“皇上,臣也以为不能因为有人一时的糊涂犯错而抹杀了过去的功勋,比如侯君集此人过往是有功之臣,也不可随意无视。”
接着是通事舍人来济道:“皇上,臣以为皇上自即位以来以仁义治天下,百姓皆信服,所以这件事也应该尽仁义处置,以示皇上为天下百姓之表率。”
最终众臣审议的结果就是:李佑作为谋逆的主谋,暗杀皇子李治,蛊惑太子造反,废为庶人,赐死于内侍省,李佑的舅舅阴弘智唆使李佑造反处死,李佑的生母阴德妃为李佑通风报信,教子无方,由一品德妃降为三品贵嫔。
汉王李元昌意图谋反赐死。
驸马都尉杜荷怂恿太子谋反处死,本该全家连坐,但杜荷的妻子是城阳公主也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女儿,皇帝不可能杀了自己的女儿,所以只是杀了杜荷,城阳公主改嫁。
陈国公侯君集有愧皇上钟爱,本该全家连坐。但是念在以往的功劳上本人处死,赦免其妻子和儿子,以流放代之。
其他涉案的官员为表皇帝仁义治国之心从轻处理,一应豁免其罪,免官永不利用。
至于这件事的重点太子李承乾,太子受李佑蛊惑,被杜荷蒙蔽,一来不是谋逆的主谋,二来太子虽有谋逆之心,但无谋逆之实,是为谋逆未遂,三来太子以往在太子之位上也是卓有功勋,四来皇上仁善之举,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所以从轻处理,免去其太子之位,废为庶人,流放乾州(黔州),这样李世民算是名正言顺的保下了自己爱子的性命。
并且皇帝也是因此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魏征作为太子的老师也因此受到牵连,皇帝取消了自己女儿新城公主和魏征儿子魏书玉的婚事。
在所有事情尘埃落定的时候,紫宸殿外又传来了脚步声,一看居然是牛进达,牛进达面对皇帝也是尴尬一笑,又从自己的胸口拿出了一封信,是如意写的。
李世民看完书信后一声怒吼:“高句丽,渊盖苏文!我必灭你!”
群臣都是震惊的看着皇帝,高句丽怎么了?犯边了?不可能啊,高句丽刚刚请和,大唐的“八学士”还留在高句丽呢,怎么可能犯边,再说了,牛进达就是抵御高句丽的大将军,如果是高句丽有异变牛进达怎么敢擅离职守?
事情还要从几天前说起,牛进达先是给晋王李治送信,然后被皇帝安排送回李治到长安,这是二来一回,可把牛进达累得够呛,在送回李治后牛进达又跑回了自己的前线,这就是二来二回了,牛进达本以为事情已经完了,可是恰巧这时候如意醒了过来向牛进达打听自己昏迷以后的事,如意越听越不对,这一系列的事情里面有了太多的巧合,尤其是自己和李治捡到渊盖苏文信的这里,所以这会不会是渊盖苏文的阴谋?于是马上就写了这封信。
牛进达在看到信的那一刻腿都有些软了,自己这是又要跑一趟?
如意看着牛进达也是不好意思,但她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牛进达问道:“还是信?”
如意道:“麻烦牛将军了。”
牛进达问道:“武内官为什么你不可以自己回去告诉皇上呢?”
如意沉默片刻道:“没有皇上的旨意,我不能回宫。”
牛进达道:“这封信着急吗?需要我亲自去送吗?”
如意道:“如果能尽快是最好的,虽然不知道来不来得及,其实也不必将军亲自去送,只是我觉得将军最合适。”
牛进达叹一口气道:“诶,还是我去吧。”其实牛进达心里还有另一个想法,这次事件重大,对于戍边的将军来说也许会有不可预测的影响,牛进达如果能有一个借口回到长安城无疑是最好的机会,这也就是牛进达第三次跑到长安的原因:送如意的信。
李世民看着如意的书信也想起了这些事里面的巧合,李治怎么就能意外的捡到渊盖苏文和李佑之间的书信呢?之前自己因为太子造反对自己心神的冲击太大忽略了这样的巧合,直到如意的信点破了这层窗户纸,李世民才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真的想明白,现在看来李治捡信这就是渊盖苏文故意的,自己也是中了渊盖苏文的计了,只是这代价太大,所以皇帝才会有灭掉高句丽的怒吼。
皇帝想要现在对高句丽开战已经没有这样的可能,眼下太子退位,重新册立太子是李世民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最重要的事,这也是渊盖苏文的目的之一,拖延大唐进攻高句丽的时间,让高句丽做好抵抗的充足准备。
再这期间发生了一些不太重要的小事,阴德妃因为李佑造反的原因被降级为三品的贵嫔,虽然名义上还是属于皇帝的妃嫔,但阴德妃知道自己完蛋了,自己的弟弟、儿子都被杀了,输掉了所有的希望,那自己还留在这里干什么?于是向皇帝自请入掖庭,为什么会想要到掖庭呢?阴德妃只是想回到自己一家了曾经在过的地方。
当年阴德妃的父亲阴世师驻守长安城杀掉了李世民的弟弟,把李氏的祖坟挖开挫骨扬灰,这就是李佑说的李氏和阴氏的世仇,在李渊攻入长安的时候不但杀了阴世师,还把阴世师的所有家眷没入掖庭,阴德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貌美被李世民选到了秦王府,最终成为了德妃,现在阴德妃因为自己的儿子谋逆彻底失势,又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处境,哀莫大于心死,皇宫对于阴德妃就像是一个大一点的掖庭,所以自请回到自己曾经待过的地方掖庭是阴德妃最后的尊严,并且最终郁郁而终于此。
阴德妃的父亲阴世师作为隋臣,有气节,性忠厚,算是隋朝的忠臣,在守卫长安城的时候得罪了后来的皇帝李渊,最终城破身死,自己的家眷也成为了掖庭的罪人之后,机缘巧合阴德妃成为了李世民的妃子,并且最终位列四大妃之一,仅次于皇后之位,可谓是一家逆袭的典范,这基本上都得益于阴德妃的能力,说阴德妃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也不为过,阴氏一族因她而兴,但是谁能抵挡欲望的侵蚀呢?之前阴德妃觊觎皇后之位,现在她的儿子李佑又奢望太子之位,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宫廷,深宫不留无名之人,上下高低皆已天定,非己强求终惹祸端,一身荣华付之东流。
另一件事就是因为阴德妃被废,德妃之位空缺,由四大妃之一的燕贤妃上位,成为燕德妃,三品的婕妤徐慧又被皇帝升为了二品的充容,距离一品的四大妃只有一步之遥,指日可待。
在李世民面对谁更合适上位太子之位的时候,下面的群臣都已经开始自己的猜测,甚至有一些大臣已经开始暗自布局,想要支持自己心中笃定的皇子上位,这样就可以在以后有更大、更优先的话语权,其中两个皇子的支持者最多,那就是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
李承乾被废,李泰自以为太子之位非己莫属,于是天天进宫侍奉皇帝。
另一边的李恪待在自己的生母杨淑妃那里,母子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以往李恪听了杨淑妃的话已经退缩了无数次了,为了不遮挡太子的风头自甘平庸,为了躲开崇文馆的暗斗借口远去封地,就算在上一次流言盛传的皇帝想要换太子的风波中李恪还会反过来安慰自己的娘,可是到了现在,现在太子没了,每个皇子都会有上位的机会,这也是李恪最大的机会了,不然一辈子就只能做吴王了。
杨淑妃坐在一边闭着眼留下了两行泪水道:“恪儿,这一次我们还是退出吧,我们的处境...”
杨淑妃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李恪打断,李克红着眼道:“娘,处境处境,您每一次都是这么说,孩儿也都听了所以自甘平庸到现在,可是现在太子已经被废了,我不想在唯唯诺诺的活着了,您说孩儿到底是差在哪了吗?我不服啊,我不甘心啊。”
上一次李恪还会放弃夺嫡的想法,他无意于太子为敌,可是这一次的机会可谓是千载难逢,甚至是唯一的机会,错过就是错过了,永远都不会再有下一次了,所以李恪没有了以往的镇定自若,他还年轻气盛,他想搏一把,这一次他不想再听杨淑妃的话,现在只有他和李泰最有上位的可能,所以他想争这一争。
杨淑妃担忧的道:“可是,恪儿,就算没有了太子,皇上还有李泰,李泰的心机不是太子可以比的,还有长孙无忌在背后支持他,你是没有机会的,恪儿不可莽撞啊。”
但是现在的机会也许是李恪这辈子遇到的唯一的机会了,所以他不想放弃,为此他私下拜访了自己姥姥萧皇后和宰相萧瑀,却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这时候李恪心中也已经有了忐忑,如果没有萧氏的支持,他是不可能对抗李泰的,这对于李恪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在他的计划中萧氏会成为他最倚重的力量,可是他的计划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