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57章 皇帝东征后院起火 太子李治厚此薄彼

第57章 皇帝东征后院起火 太子李治厚此薄彼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他之前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就是后院着火,处于漠北的薛延陀部在得到大唐东征高句丽的消息后,知道大军左右不能兼顾,就借机在北边犯边,但是得益于李世民对战略的高瞻远瞩,一来已经在一年前提前重创了薛延陀部,二来为了防止薛延陀的反扑还是在这里留下了足够的兵力,薛延陀借机生乱的计划最终没有得逞,但是这也让李世民惊出了一身冷汗。

所以在东征高句丽班师回朝之后李世民决定彻底解决薛延陀的问题,其实也是天赐良机,薛延陀首领真珠可汗夷男于645年亡故,薛延陀本部发生内乱,李世民当机立断,趁薛延陀内乱子机,命令李绩率领大军进讨,最终在回纥的配合下击败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薛延陀灭亡,大唐北方遂平。

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趁你病要你命,薛延陀知道大唐东征内部空虚就会借机犯边,大唐知道薛延陀可汗身死引发内乱自然也就不会手软,最终一举消灭掉了自己北方最大的敌人。

李世民在肃清北疆之敌后,于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这样李世民又把目光转移到了高句丽之处,只是因为北征薛延陀的原因,646年就这样过去了,李世民只能把东征高句丽放在了下一年,薛延陀也算是给高句丽争取了一年的喘息之机,虽然是以灭亡为代价,虽然薛延陀也不是自愿的。

只是在李世民班师回朝的这一年,长安城来了一个特别的人,说是特别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很特别。

公元645年冬,在李世民回朝后不久,离开长安城十七年的高僧玄奘回来了,归国后李世民召见了玄奘,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唐僧,他还有一个身份,高阳公主的桃色绯闻对象辩机的师傅,在这一年的冬天回来了。

玄奘十三岁的时候遁入空门,当时的社会佛学气氛浓厚,玄奘天资聪颖,很快就脱颖而出,后来玄奘修行的净土寺因为战乱不再适合修行,于是玄奘只好离开洛阳四处游历,先后到达成都、扬州、苏州等地遍访名师,后来又到了长安问师于法常和僧辩两位大师,当时的玄奘佛学修养已经非常深厚,在长安极负盛名。

后来随着玄奘的佛学造诣越来越高也随之遇到了很多的困惑,这已经不是大唐国内的佛典和大师能够解决的,于是玄奘下定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求经学法。

贞观十七年春(643年),玄奘谢绝了天竺国王和众僧的挽留,携带657部佛经回国。两年后,也就是645年冬,玄奘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大唐都城长安,玄奘此行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可谓是一次伟大的求经之路。

回到长安后,恰逢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归国,玄奘受到了皇帝的盛大欢迎,李世民特别召见了他,对玄奘的才学十分赏识,命令宰相房玄龄选取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房玄龄遵照皇帝圣旨,也理解皇帝的想法,所以在天下众多佛寺中选择出九人入玄奘译场,这就是著名的缀文九大德,辩机就是其中之一,九人都是当时佛门名声特著之人。

并且李世民还促使玄奘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于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在646年问世。

宗教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不管李世民对于佛教有多虔诚,首先他是一位皇帝,考虑的是自己的皇位,所以玄奘的归国虽然只是恰逢其会,但李世民还是想要将他为其所用,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自然也是希望能够宣扬佛法,皇帝的支持是他最好的选择,所以这就是缘分。

李世民在东征高句丽之后虽然取得了一些明面上的胜利,但是大唐自己的折损也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在玄奘这样一位传奇的佛学大师回来后,皇帝就决定利用玄奘的声望搭坛讲经,皇帝自己亲身上香超度在各个大小战事中牺牲的大唐将士们,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做法缓解了李世民眼下的民心动荡。

并且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在成书后作为祥瑞呈送给李世民,这对于大唐百姓也算是一件神物,终于知道了在大唐之外还有那么多神奇的国度,这让大唐国内所有人大开眼界,西域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这不是大唐的祥瑞是什么?历朝历代哪一个皇帝,哪一朝的百姓能有这样见识?这对于李世民的统治都是有好处的。

《大唐西域记》内容的独特性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使得它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奇异志怪等方面。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就是根据本书以及民间传说并作艺术加工写成了长篇小说《西域记》。

李世民以为《大唐西域记》只是让大唐的百姓着迷,却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女儿也为此着迷,那就是他的爱女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自从文成公主和亲离开之后日思夜想都难解心中念想,开始的时候还会找掖庭令陈玄运行巫蛊之事问文成的吉凶,后来被李世民知道,巫蛊之事乃是宫廷大忌,所以为了断绝高阳公主继续做这样的事,特意给她寻找了一位良婿,就是宰相房玄龄的爱子房遗爱,这也是预定好的良缘,只是当时还没有正式成婚(641年),先是因为房遗爱作为大唐出使高句丽的八学士之一,再者就是因为高阳公主当时的年纪还小,所以在房遗爱从高句丽回朝后才正式结婚(644年),只是结婚后高阳公主并没有改变住处,只是把自己的公主府变成了驸马府,皇帝和房氏也知道高阳的性子就没说什么,随了高阳的意。

高阳公主在知道了玄奘归国之后很是惊奇,然后还看到了辩机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西域诸国人文、风土、地理、百姓生活、宗教的描写,就以为其中应该也会有吐蕃,此前因为吐蕃数次侵入西域的高昌国和吐谷浑等地,高阳公主并不知道吐蕃跟西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二者混为了一谈,就想对吐蕃多一些了解,于是高阳开始频繁的到玄奘的讲经处参与听经,此时玄奘还在长安城的弘福寺,这是李世民为自己的娘亲太穆皇后修建的寺庙。

因为高阳公主的身份高贵,每一次玄奘都会安排自己的徒弟单独为高阳讲经,这就是辩机,辩机作为协助玄奘编写《大唐西域传》的人,高阳公主想要了解西域,所以他自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并且西域最多的就是佛法,辩机也更合适为高阳公主讲法这样的事,这样一来二回,辩机就成了高阳公主府的座上宾。

还有一个原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详细关于吐蕃的记载,因为玄奘并没有亲身到过吐蕃,只是因为玄奘在途经高昌国、吐谷浑、敦煌等地的时候,那里是跟吐蕃有着频繁交流的地方,所有就会遇到吐蕃人,这样玄奘就会有对吐蕃的记载,并且在玄奘学经的天竺(印度)是真正跟吐蕃接壤的国家,双方的交流往来更是普及,并且多集中在佛学的交流上,这里也会有对于吐蕃的记载,但由于当时各种原因玄奘没有到达过吐蕃。

辩机开始的时候也以为这位皇帝最钟爱的公主跟其他人一样,是对《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各种神奇的国家民族,各种瑰丽的风景感兴趣,所以是对高阳讲解《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吐蕃的记载,人文风土,地理环境,后来发现他是猜错了,高阳公主对这些并不会太感兴趣,并且辩机还在公主府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地方。

高阳公主在府中修建了一处奇怪的宅子,据说是模仿吐蕃的建筑风格,并且府中还豢养着一些被吐蕃人贩卖到大唐的昆仑奴,而且高阳公主还会时常邀请远来长安求学的吐蕃学子到公主府做客,时间长了辩机才知道高阳公主这是在打听几年前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的消息,虽然文成公主和高阳公主一直都有书信往来,但还是喜欢从别人那里听一听文成公主一点一滴的故事,也是怕文成公主只报喜不报忧。

文成公主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在给高阳公主送回来的东西中有很多的吐蕃佛经,虽然高阳府上有昆仑奴和吐蕃学子,但是在解释佛经方面并不在行,所以这也是高阳公主邀请辩机到府上的原因,辩机作为玄奘的弟子自身作为大唐的佛法大德,并且还帮助玄奘翻译了来自天竺的佛经,自然也会对吐蕃的佛经感兴趣,这恐怕就是当时佛法最繁荣的三个地方了,如果能够了解了吐蕃佛法的发展,那辩机就会身兼三家之长,整个长安城吐蕃佛经最多的地方就是高阳公主这里,这也是辩机感兴趣的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文成公主一介女流,为了唐蕃之间的和平自愿和亲吐蕃,这样的作为不管是在大唐和吐蕃都是被歌颂和怀念佩服的,它的意义不亚于玄奘的十七年取经壮举,这些人里面自然也会包括辩机,所以在知道了高阳公主这些都是在想念自己最好的朋友文成公主后,辩机也愿意为高阳公主讲一讲文成公主送回来的吐蕃经文,佛家最擅长的就是解开人的心结,辩机的确给高阳公主带来了很多的安宁。

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也没有太多的在意,一来他明白高阳对文成的思念之情,有辩机这样的大德能帮助高阳也是一种好事,二来李世民现在的工作重心都在东征高句丽上面,对高阳的问题自然也就放松了一些。

只是在李世民全心面对高句丽的时候,自己的女儿让他省心了,但他的儿子太子李治那里却是出了问题,李治和自己太子妃感情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东西。

原因一是出在太子妃的身份上,太子妃出身并州王氏,就是在蝗灾事件中出现的王氏,当时大唐东有高句丽犯边,西有吐蕃犯边,内有蝗灾影响,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世家为了逼迫皇帝妥协,在太子巡视蝗灾的过程中企图挑动灾民掀起民变,只可惜当时巡视灾情的是李治,这样李治就直面了蝗灾中所有的危险,也体会到了世家的险恶,尤其是直接出面的王氏,那段时间差点把李治给逼疯了,还好如意一直在帮助他,就这最后还是差点输给王氏,李治忘不了如意在祭台上哭着求王氏家主放过的样子。

如果说软弱的李治有什么讨厌的东西的话,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王氏,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高句丽,第三位的是世家,前两个让他有过生命危险,最后一个世家是因为李治这时候还不知道世家到底是什么,只明白王氏就是世家,世家就是王氏,所以他讨厌自己的太子妃王氏,偏爱自己的侧妃良娣萧未央,李治这时候还不懂太子妃和太子侧妃都是世家。

这也算是王氏家主失算了,他算来算去以为王氏因为李治的原因在东宫之争中占了最大的便宜,却忽略了李治的个人情感,他以为按照当时李治在蝗灾中的优异表现,李治应该明白世家和皇家之间相处的道理,却不知道当时帮助李治做决定的其实都是如意,李治现在根本不懂,所以王家主现在就是在跟李治对牛弹琴,不了解自己到底在跟谁交流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并且直接投注太子这样的选择风险是巨大的。

原因二是太子妃的性格,太子妃王氏虽然貌美,但是一直作为王氏的嫡亲女,也就性格耿直一些,不能曲意逢迎或者奉承太子李治,或者说就是有一些自傲,有太子妃的威仪,但是不会善待下人,所以王氏在皇帝那里有太子妃的气度却得不到太子李治的喜欢。

相比之下萧未央就更加善于伪装,这也得益于祖奶奶萧皇后的教导,经常在李治面前表现的善解人意的样子,偶尔还会楚楚可怜,特别是被王氏这个世家嫡女嘲笑为旁氏的时候,萧未央心中有多恨,在李治面前表露的就有多温婉,这样王氏作为太子的正妃就会越气,李治也不喜欢这样的王氏,经常冷落王氏,王氏就会把气撒在下人的身上,这样李治就会更加讨厌她,李治以为这就是世家的飞扬跋扈,这样李治和王氏的感情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这又怎么怪的了王氏呢?现在她也只是一个年龄不大的新婚女子,也没有人教导她怎样来做一个合格的太子妃,太子有皇帝培养,谁来培养太子妃呢?这就体现出了李世民的长孙皇后的贤明了,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的时候只有十三岁,从那个时候开始长孙就已经执掌整个秦王府,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家中的一切事务都是长孙皇后在操持,对上孝敬公婆,对下照顾自己的几个孩子,对内还要管理好李世民的其他小老婆,做的可谓是井井有条,这就是李世民忘不掉长孙皇后的原因,因为长孙皇后真的为李世民承担了很多的东西。

可是王氏并不是长孙皇后,她没有这样的能力,现在的王氏作为太子妃,最多只能称得上出身大世家有地位,家教好的大家闺秀,在气质气度上很有太子妃的外在,但是从她自身的能力来说还是要差很多,没办法这是天生的,不是每个女人都有长孙皇后的聪明才智,并且王氏的身后还藏着一个时时刻刻准备偷袭她的萧未央。

在这一方面王氏甚至不及萧未央,一来萧未央出身萧家旁氏,经历过更多的人情冷暖,知道人情世故,二来萧未央自身性格坚韧,为了她自己达到目的更懂得拼搏,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