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你,世家数百年来把与皇帝共理天下当做理所当然,现在想要做出改变自然困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李治道:“还请父皇告知,儿臣愿意一试。”
李世民道:“想要解决这个难题,一是民心,这是国之根基,所以这就是对高句丽一战的意义,二是科举,选拔百姓中的人才为我所用,这样就可以减少世家在朝堂上的存在和话语权,这也是朕这么多年的坚持。”
李治疑惑道:“可是这样的办法儿臣感觉很好,为什么父皇会有担忧呢?”
李世民道:“这样的办法其实并不是为父首创,而是前隋炀帝,所以你懂了吧。”
李治惊讶的道:“前隋亡国之君,昏庸之主炀帝?”
李世民道:“是啊,炀帝其实不完全是昏君,不然也不会想出科举这样的好办法,为了掌控南北,还开凿大运河,但世家自然也不会是傻子,炀帝的打算世家清楚,虽然不会明面上的反对这件事,但在炀帝因为三征高句丽失败之后,这就是世家等待的机会,所以炀帝就有了残暴的名声,彻底失了民心,这才有了隋末的天下大乱,可是遍观隋末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又有几个背后不是世家在扶持呢?这就是世家力量的反噬,没有千年的朝廷,却有千年的世家,即使是身为皇帝也不能自视清高,轻视世家的存在,不然隋炀帝“大好头颅谁当斫之”的历史就会重演,这皇位还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就是刀尖上的皇位。”
李治这时候才能通过李世民看到了很多事情的本质,他以为自己身为太子身上的压力已经够大了,就像自己的哥哥李承乾就是被太子之位的压力生生压的崩溃,失去了正常思考的能力,最终做出了不轨的事情,可是现在听到自己的父皇这样形容皇位才知道自己之前居然还是小看了皇位的代价,一时间竟然愣在了那里,皇帝看着李治也是不言语,这就是他为自己儿子准备的最后一课。
不做皇帝终究是不会明白皇位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像萧皇后对自己的弟弟萧瑀所言,只有自己亲自登上山顶才会看到自己的风景,在别人口中听到的总不会是自己看到的,这样的事仅靠言传身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自己体会,所以历史上才会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稀奇古怪的昏君,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抗住这样的压力,也许荒唐的皇帝和失智的精神病人就是一墙之隔,所以皇位就是一杯幸福的毒药,所以这历史上明君何其少,昏君何其多。
李世民就是希望在自己生命里的最后一刻把这样的残酷告诉李治,让李治背水一战,李治凝聚了他毕生的希望,他自然不想李治辜负他的期望,可是李治可以做到吗?一时间父子二人都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