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刚刚生下孩子不久的缘故,实际上如意现在还在坐月子期间,所以李治并没有对册封仪式大张旗鼓,只是安排自己身边的内侍监过来说了一声这个结果,好让如意高兴一下,毕竟这大小都是李治对如意的心意。
从现在开始如意就是历史中鼎鼎大名的武昭仪了,不再是过去的武才人,如意也不用在自称小人或者宫婢,也有了独立开阁居住的权力。
如意得封昭仪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听到册封旨意的如意并没有别人想象中的开心,而是双目无神的坐在榻上,怀里抱着孩子一摇一晃的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其中也有如意早就知道这件事的缘故,还有就是如意身前的桌子上摆着一封书信,是母亲杨氏从洛阳送来的信。
信里照旧还是杨氏对女儿的关心,询问女儿在感业寺的修行是否顺利,顺便说说自己在洛阳的大女武顺家过得很好,无须担心,外孙和外孙女也是古灵精怪,招人喜欢,妹妹青蝉也过得好,杨氏还是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自己被武家兄弟赶出武家的事,还是把如意蒙在鼓里。
所以如意看着自己娘亲自欺欺人的信,紧抱了一下怀里的孩子,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她终究还是违抗了杨氏的心愿,重新回到了宫里这个是非地,并且就是为了向萧未央复仇!
这时远在洛阳的杨氏也在跟自己的大女说着话,在第二次被赶出武家之后,杨氏肉眼可见的憔悴了很多,双鬓间也有了些许白发。
武顺知道杨氏给妹妹写信的事,因为自从离开长安来到洛阳后,中间也通过几次书信,无一例外,杨氏每次都是报平安,从来都没有说过自己被赶出武家的事,这次也是一样。
武顺看着日渐苍老的娘亲心疼的道:“娘,您还是不打算把这件事告诉如意吗?”
杨氏停顿一下道:“是我这个做娘的不称职,所以让我的女儿们跟着我吃苦,青蝉的眼睛被武家兄弟伤害看不见是娘的不是,你被李家退婚远嫁也是娘的不是,还有就是如意,为了我这个做娘的不被武家欺负,为了我能回到武家,心甘情愿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宫去搏前程,这也是我这个做娘的拖累,期间如意也遭遇过几次危险,还好福大命大,吉人自有天相,现在好不容易顺利熬到皇上驾崩,如意能在感业寺终老就是最好的结局,且不说我心疼这个处处为我着想的女儿,就算娘被赶出武家的事告诉她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尼子,所以还是瞒着她吧。”
武顺知道杨氏说得对,这件事现在就算告诉如意也只是徒添烦恼罢了,但瞒着终归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说道:“可是娘,这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纸总有包不住火的一天,这件事不可能如意一辈子不知道的。”
杨氏道:“能瞒多长时间就瞒多长时间,我们在长安城并没有熟识,如意每天也都在感业寺内修行,只要我们自己不说,没人能告诉如意真相的,只要我们经常给如意写信,如意就不会怀疑。”
武顺眼见娘亲杨氏这么说也只能叹一口气,眼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也只能这么做了,好歹从妹妹送过来的书信看,妹妹还好没有发现异常,还是被蒙在鼓里的。
不怪武顺唉声叹气,本以为自己的父亲武士彟死后,自己和娘亲被赶出武家已经是最悲剧的时候,没想到还有峰回路转的时候,妹妹拼了命进宫得到了皇上的恩宠,这样娘亲也被武家兄弟接回去赡养,这样和睦的过了十来年,没想到皇上驾崩,妹妹失去恩宠,武家兄弟居然会故技重施,又把娘亲赶出了武家,如果说有什么比赶出家门伤害更大,那就是第二次被赶出家门,并且再也看不到回去的希望,现在才是自己母女四人最惨的时候,自己成了寡妇,如意作为先帝遗妃感业寺终老,青蝉依旧眼睛看不到,既然这样,杨氏说的也对,都这样了,何必再让如意烦恼呢?倒不如报喜不报忧。
武顺哪里知道自己妹妹送来的书信跟自己送出去的书信一样,表面上是感业寺修行一切正常,还望姐姐照顾好娘亲,实则如意为了复仇忍辱负重,甘愿作为皇后为了跟萧未央争宠夺爱被圈养起来的金丝雀。
都是假的,都是糊弄对方的,也都是知道真相瞒着对方,武顺自己和杨氏想要瞒着如意的事,如意早就知道,并且现在已经重新回到了宫里,还生了一位皇子,成为了二品的昭仪,只是这样的喜事如意不能分享给自己的娘和姐姐,还要瞒着她们,每个人都在替对方着想,唯有用善意的谎言来欺骗。
还有就是杨氏跟着自己的大女来到洛阳后,如意没可能知道她们的真实生活,她们也自然不可能了解如意的真实现状,所以并没有听说皇上新册封昭仪的事,就算有这个风声也不晓得昭仪的名字,这就是相互的。
在杨氏母女东迁洛阳后,郭孝慎也经常会过来,虽然他身在军伍,但还是借着休沐的时候回来看看,毕竟他名义上还是杨氏收养的孤儿,有这个养子也算是杨氏为数不多的慰藉了,只是杨氏时常看着小女儿青蝉和郭孝慎并排走在一起的背影叹气,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感慨世事无常,天不怜世人,自己作为前朝宗室的弘农杨氏现在居然沦落到要依靠女儿生活。
此时远在长安城的高阳公主也在跟杨氏一样感慨命运,只不过高阳公主感慨的不是命运多舛,而是感慨自己对命运的不甘。
在高阳公主和房遗直因为房遗则的婚事矛盾彻底被激发,高阳公主认识到自己最大的对手是长孙无忌,但摆在自己眼前的对手是处处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房遗直,房遗直是自己全力对抗长孙无忌的阻力,所以高阳公主想要跟长孙无忌一争长短,必须先解决掉房遗直,这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所以高阳公主借着在房氏调解时房遗直影射自己为牝鸡的事,以此为由对房遗直在皇帝李治面前告起了御状,罪状是对自己这个长公主失礼,对皇家失礼,目的是达到罢黜房遗直梁国公的爵位,然后让自己的丈夫房遗爱上位,房遗爱也有这样的心思,虽然房遗直是他的长兄,但胆小怕事的房遗直眼看着不能带领房家发展壮大,所以有必要退位让贤,这叫夫妻同心。
按照高阳公主的打算,她的御状递给李治就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一来是自己亲自告的御状,二来以自己和房遗爱对李治的关系,李治应该更愿意让房遗爱上位,毕竟还有一层远近亲疏的区别,这么一对比房遗爱是李治的姐夫,房遗直算什么?
高阳公主不知道的是,她以为不是什么大事的事着实是把皇帝李治吓了一跳:罢黜一位国公!
好家伙,李治就算是胆子大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更别说李治胆子还不大,性格更是儒弱,在朝堂还要多看监国长孙无忌的态度,所以高阳公主直接就是给李治这个皇帝出难题,并且一贯如此,都出了几次难题了。
太宗皇帝刚刚驾崩,李治刚刚上位的时候,恰逢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高阳公主就要李治接回和亲的文成公主,这让李治一次难办。
再一次就是李治立储的东宫之争,高阳公主偏要立淑妃萧未央的儿子李素节为太子,这也跟李治想的不一样。
然后就是现在,高阳公主居然想要罢黜一位国公,并且是开国公房玄龄之子房遗直的世袭梁国公,这可更是好家伙!
感情自己这个姐姐不走寻常路,哪里有难度她走哪里,并且一个比一个难,李治现在看到高阳公主就头疼。
再说了,罢黜一位国公的事,李治哪敢答应高阳公主,按他的本意就是拖着,没准这件事就过去了,比如李治就先去办册封如意等一众二品妃嫔的事,就是想把高阳公主告御状的事拖过去。
在房家吵架发脾气很正常,毕竟高阳公主是太宗皇帝的爱女,金枝玉叶,难免会闹脾气,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过段时间就过去了。
只是李治没想到高阳公主这一次并不是闹脾气,而是打着自己的算盘,不是那么容易善罢甘休的,也可谓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连个房遗直都斗不过,那还说什么斗长孙无忌呢?
于是在李治还在拖延的时候,高阳公主已经不愿意苦等,一开始册封妃嫔的事高阳公主也就认了,但这件事过后高阳公主眼见李治依然没有反应,就越发的等得不耐烦。
毕竟时不我待,新城公主的婚事是在七月,现在已经接近六月,高阳公主想要安排好房遗则的婚事,甚至还想婚礼安排在同一天,那么她就需要在这之前让房遗爱替代房遗直,不然只怕房遗则的婚事就会发生变故,所以留给高阳公主的时间并不多,这也就不怪高阳公主等的有些迫不及待了。
高阳公主在久等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也就豁得出去直接去找李治询问这件事的结果,开始的时候李治还会当做家庭矛盾劝慰两句,什么要爱惜自己长公主的颜面,这种事传到坊间不好听,什么家庭矛盾都是小事,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把这种事告御状李治也没有什么办法。
可是好说歹说都不起作用,李治不知道高阳公主是怎么下定这个决心的,简直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把房遗直罢黜下去,可是李治压根也做不出这种事,因为公主和夫家不和,皇帝直接罢黜了夫家的国公爵位,这种事李治自己想想都害怕,万一做了这个决定,李治认为自己会跟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昏君一起遗臭万年,比如晋朝司马家的皇帝,还有何不食肉糜的皇帝。
也许史书上会直接写,永徽三年,大唐皇帝李治因为长公主高阳在夫家房氏吵架,并且被比于牝鸡,最终昏聩之下,罢免了房氏房遗直梁国公的国公爵位,实乃昏君云云......这可不是李治的政治目标,李治不求自己能成为父皇那样的一代明君,但至少也不会向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昏君靠齐。
为此李治没少跟如意,此时的武昭仪在后宫吐槽高阳公主,如意当然也认识高阳公主,在崇文馆侍学时期,当时如意被齐王李佑和其他皇子调戏,还是高阳公主用对皇子的一记耳光替如意解围,高阳公主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如意,而是因为如意是太宗皇帝才人身份的女官,这足够如意对高阳公主印象深刻了。
再后来如意为了避开太子李承乾,侍奉在李世民身边,如意也是见过高阳公主的,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高阳公主哭闹着想要代替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事,当时就算是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都拿高阳公主没办法,再后来如意被安排“出使”高句丽,也是看到了高阳公主和文成公主的生死离别。
再到后来相见就是太宗皇帝驾崩一年之后的周年祭上,高阳公主性格跋扈,趾高气昂,就连皇后王婠都不得不避其锋芒,卑躬屈膝,郑珠贤和萧未央更是话都不敢说一句。
现在又听到高阳公主的消息,居然是想要谋夺长兄房遗直的国公位。
如意不禁感慨,这个女人还真是传奇啊,高阳公主是如意到现在见过的最高调行事的女人,虽然不是权位最高的,在太宗时期,后宫还是四大妃的天下,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和燕贤妃,论跋扈、霸道就是阴德妃,但不管怎么样都没有一个人像高阳公主这般肆意,如意只能劝解李治惹不起就躲得起。
李治也明白如意的意思,眼见对高阳公主千般劝说无效,自己又不能明令高阳公主不要来紫宸殿告御状,万般无奈之下那就只能眼不见心不烦,李治开始躲着高阳公主跑,为此特别在宫门口安排了一个通风报信的内侍,眼见高阳公主过来自己就躲起来。
可是话说能躲过初一他也躲不过十五,高阳公主只是霸道,但并不是一个蠢货,相反她很聪明,不然也不会成为太宗皇帝最喜欢的女儿,李治这样的小把戏没耍了两回就被高阳公主给看穿。
面对自己被李治这样的糊弄,高阳公主完全没想着给皇帝留面子,只是虚晃一枪就把盯梢的内侍给抓了个人赃并获,并且高阳公主为了逼迫李治赶紧对自己的事下结论,直接让人拉着内侍就到李治面前对峙。
李治没有等到盯梢内侍的汇报,自然也就躲不开高阳公主的堵门,被高阳公主抓了个正着。
李治尴尬的看着站在不远处的高阳公主,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皇帝也会做贼心虚,做了亏心事也怕鬼敲门,这就是怕啥来啥,所以有些语塞。
高阳公主面色不虞的先开口道:“皇上,本宫听说就算是一个普通县衙小小的九品芝麻官,面对百姓的诉求也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是躲着跑,这是我大唐官员的职责所在,所以我不懂,皇上为何面对本宫的御状就能做到视而不见呢?皇上这样做是否合适?合情?合理?”
高阳公主一串儿合适合情合理更是把本就尴尬的李治搞得下不来台,眼下自己躲着跑的战术也已经被识破,李治就无计可施了,即惹不起,现在又躲不起,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李治无奈道:“事情朕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