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02章 凤仪宫内蓬莱殿阁 宣政殿上魏王请归

第102章 凤仪宫内蓬莱殿阁 宣政殿上魏王请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凤仪宫内,蓬莱殿阁。

在皇后王婠建议皇上李治可以武昭仪的殿阁修建在她现在居住的凤仪宫中分割出来之后,这个消息在后宫引得大家一阵议论纷纷。

诸多后宫妃嫔有一个算一个,谁有这样的待遇?谁敢说把皇后的凤仪宫分割出一部分给我来建殿阁?还要不要命了?

现在一个二品的新晋昭仪就做到了,不但分割了一部分凤仪宫,并且还是皇后自己主动提出的这个建议,就问谁不感觉惊奇?

武昭仪又一次的名声鼎沸,又为自己在别人口中神奇的武昭仪这个名号添砖加瓦,从皇后为皇帝的金屋藏娇,到皇帝即位后唯一怀孕的女人,再到前一段时间被册封为昭仪,还有就是现在,皇帝想要为她兴建寝宫,皇后马上就主动分割自己的凤仪宫为武昭仪准备。

以上种种堪称传奇的经历问谁能不感到惊奇?

这可是连皇上四位大妃娘娘都没有的待遇:

贵妃娘娘郑珠贤早前因为心病的原因,被皇上送出宫去养病,现在是只有贵妃娘娘的称号,却连后宫都进不来,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名存实亡。

淑妃娘娘萧未央早年在皇上面前受宠,生下二女一子,并且这个儿子差点成了太子,但功亏一篑,现在皇上对淑妃娘娘的态度也是不冷不淡,难有昨日荣光。

德妃长孙娘娘,作为监国长孙氏家的女子,德妃也没有了刚刚进宫时候的趾高气昂,志向远大,皇上待她并无不同,甚至还颇显冷淡,少有亲近,倒是皇后多念及她长孙氏的身份经常来看望她,但次数也是肉眼看见的减少,这也让德妃明白了后宫妃嫔难见皇帝的传言是真的,哪怕是她,姓氏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优待,不过她也不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长孙的姓氏,她怎么可能进宫就能得到德妃这个位子,但现在德妃感觉自己的寝宫也跟掖庭的冷宫差不了多少。

至于贤妃娘娘,贤妃刘氏,因为自己的儿子李忠成为了皇后的养子,并且成为大唐太子,最终母以子贵进封为了四妃之一的贤妃,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后认为武如意坐上贤妃的位子会成为自己的威胁,所以故意联合长孙无忌等人册封原先的宫人刘氏成为贤妃,这就是占着贤妃娘娘这个茅坑,至于刘氏拉不拉屎,皇后不管,刘氏是个人,能做贤妃就行,王婠只是不想如意得到这个位子,仅此而已,所以贤妃是刘氏或者另外谁并不重要,而李治因为刘氏霸占了他想安排给如意的位子,更是看见她不舒服,刘氏虽为贤妃,却更不受李治待见。

这么一对比就显得武昭仪有多受皇上宠爱,甚至武昭仪都把昭仪这个妃位带到了超出它品级的高度,昭仪论品级是二品之首,但二品的妃位算什么?上面还有皇后娘娘和四位正宫大妃娘娘,后宫不大,有这五只大老虎就够了,所以昭仪这个二品之首真的算不了什么,别忘了,先皇太宗皇帝的昭仪现在还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终老余生呢,也只有武昭仪这个昭仪有这样的威风,后宫宫人有人私下都会说现在的武昭仪是整个后宫对于皇上来说仅次于皇后无名有实的存在,有人有名无实,有人无名有实。

甚至还有好事的宫女编出了顺口溜,大妃小妃不如皇后眼前妃,这娘那娘不如皇上如意娘,大家为了区分武昭仪和其他昭仪的不同,就把武昭仪称作如意娘娘,这样皇上李治听了也高兴,不会回想起只能册封如意为昭仪的烦心事,并且这个如意娘娘恰巧跟如意当初写给李治的诗《如意娘》一样,李治听了更开心。

这句顺口溜就完整的描述出了大家对武昭仪的羡慕嫉妒恨。

大妃小妃不如皇后眼前妃,众所周知,武如意最先是皇后凤仪宫里的宫人,起初一点后宫的身份都没有,就是因为皇上喜欢,皇后才为皇上金屋藏娇,这算不算皇后的眼前人?皇上去看皇后,那武如意算不算近水楼台先得月?后宫有多少妃嫔想要见皇上一面比登天还难,只有武如意,因为身在皇后凤仪宫,就能轻易见到皇上,这就是一种无形的优势,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那皇后门前算什么?所以大妃小妃不如皇后眼前妃,在皇后身边就有出头之日,这叫背靠大树好乘凉,大河流水小河满,武昭仪就是最好的证明,你说大家羡慕不羡慕?嫉妒不嫉妒?

这娘那娘不如皇上如意娘,这句话是说别看皇上后宫中有这娘娘那娘娘大家都是娘娘,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都比不上皇上的如意娘娘,后宫这么多女人都是浮云,只有武昭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皇上独宠于一人,所以什么娘娘都是虚的,皇上不喜欢都是白搭,说完还暗指一下上面的四位大妃娘娘,你说大家羡慕不羡慕?嫉妒不嫉妒?

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恨的当然也有。

作为如意的宿敌,萧未央和如意的仇恨远的可以追溯到二人多年前在训育宫小宫女时期,二人因为争夺为先皇帝李世民跳舞的机会就已经结下宿怨,近的有萧未央故意安排人打压武氏兄弟,最终导致如意的娘亲杨氏和妹妹青蝉第二次被赶出武家,并且还在武家族谱除名,这也是如意进宫向萧未央复仇的原因,再近的是在皇后的宴会上萧未央故意引诱贵妃郑珠贤犯病去攻击怀孕的如意,想要迫使如意流产,这都是二人间的仇怨。

还有就是德妃长孙氏,长孙氏进宫前本来依着自己长孙氏的身份踌躇满志,想要进宫之后大展宏图,为长孙氏在后宫赢得跟前殿一样的名望,没想到进宫之后自己的处境跟想的完全不一样,别说大展宏图了,就连自己的寝宫皇上都少来,感情自己这里是掖庭的冷宫?

这一切的原因都是那个不知所谓的皇后凤仪宫的女人,之前德妃都不屑于知道这个女人的名字,现在知道了,武如意,武昭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贱女人,居然霸占着皇上的独宠,为此德妃没少埋怨皇后,好端端的干嘛给皇上找这么个狐狸精,搞得现在大家都没得玩,看似身在后宫,实则身在冷宫守活寡,王婠面对德妃的埋怨也只是尴尬一笑,但心中还是有几分不豫,自己是皇后,就算你德妃出身长孙氏,也该对自己有起码的尊重,这是尊卑顺序,现在这样也太有点目中无人了,还不是借着长孙这个姓氏狐假虎威、狗仗人势?没有监国长孙无忌你德妃算什么?还用自己这个皇后向她说好话?这也是王婠逐渐少来德妃这里的缘故,还有就是自己做什么事是自己的选择,哪里轮得到德妃这个外人说长说短,指指点点?

因此,面对让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武如意,德妃长孙氏对如意也是恨得牙痒痒。

还有就是贤妃刘氏,刘氏自己好不容易从一个普通宫人进封为了贤妃,结果刘氏发现自己的处境跟过去并没有多大变化,反而跟自己过去一样是普通宫人身份的这个武如意成了皇上皇后眼前的红人,刘氏自然恨这个人为什么不是自己而是那个武如意,但因为皇后的原因,刘氏并不敢表现的太过明显,想恨不敢恨,她还是知道自己这个贤妃的位子是怎么来的,既然武昭仪是皇后的人,那就跟自己一样,自己也是皇后的人,刘氏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还会尽量憋出自己蹩脚的笑向如意表示好意。

至于皇上李治,这时候李治顾不上后宫的这些蝇营狗苟,前殿的事就够李治心烦了。

最近长安城里发生了一些怪事,本该早就销声匿迹的前魏王李泰又被人拿出来说事儿了。

先是大臣间开始流传一些魏王李泰的书画作品,众所周知,魏王李泰多才多艺,聪明好学,在书画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在李泰被被贬之前,李泰的书画是长安城被大家追崇的相互赠送的礼品,但在李泰因为“涉嫌谋嫡”被贬之后,大家为了避嫌就没有了这种事,当时皇帝还是李世民,后来李泰被重新进封濮王,这阵风又突然吹了一阵,但之后就没有了风声,再后来李世民驾崩,李治上位,这件事就更加没有人提起,毕竟没有人愿意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是取死之道,所以亲友间互赠李泰书画的事情就这样慢慢消亡。

最近又开始发生这件事,这阵风又开始吹起来,这就是奇怪之一。

还有另一件怪事,太宗皇帝曾经在洛阳“并坊地”赏赐李泰一处宅院,并且开凿洛河河堤修建河池,这也是堪称洛阳盛景的魏王池和魏王堤,在李泰被贬之后这里就成了大家唯恐避之不及之地,都怕沾染了晦气,期间甚至传出了其中闹鬼的传言,但就在最近开始有人修缮这两处地方,并且在修缮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开始聚集此地消遣,湖上的游花船也慢慢变多,很多人也开始慕名而来,魏王池和魏王堤又开始恢复往日的繁盛。

后来消息被来往两地的人带到长安城,大家也都来这里游玩,谈论的话题自然避不开这个地方的主人前魏王李泰,这样,李泰的名声也开始在民间流传。

再后来,李泰在均州的消息也被有心人带到了长安城,说是李泰在均州当地勤政为民,乐善好施,课农桑,多教化,自从他到了均州之后,还到处帮助百姓修建利于农田的水利设施,赢得了百姓的一片赞扬。

这样的风声起初并没有人引起太多人的在意,但越来越多的消息来源突然且猛烈就显得奇怪了许多,这件事就被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看在眼里,他们知道,这个风声来的奇怪,只怕是背后有人在推动,这是在为魏王造势,只怕造势之人还有后续操作。

既然涉及到了魏王李泰,那这件事就不是小事,为了防患于未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治,这就是李治现在烦心的原因。

李治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哪怕他意外成为了皇帝,他也不是一个聪明的皇帝,所以自己能够上位本就出乎李治的意料,但他又不能改变自己是皇帝的事实,可是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胆怯的心理,李泰就是李治的胆怯所在。

李治知道自己的这个哥哥,论才学,论能力都要超出自己许多,李治当初一度以为李泰是比自己更合适的皇帝人选,但父皇偏偏选择了他,李治想不明白,他不知道这是李世民想要保全自己三个儿子的想法,李泰上位三子只存一,李治上位三可三,所以李世民让李治继位,这样李泰就成了李治自卑的心魇,李治想起李泰都会说一句“我不如也”,所以李治上位之后对自己的这个一母同胞的哥哥都是冷处理,或者说是无视,就连吴王李恪都能做三公之一的司空,但李泰就是被李治人为的遗忘,李泰,李治是不想触及的软肋。

现在长孙无忌带来了这样的消息,有人在为李泰造势,李治不明白这是为何,又有什么目的,但这件事已经触及到李治心中最不愿触及的地方,于是李治开始密令长孙无忌调查此事。

经过长孙无忌的调查,李治得到结论,不管是长安城名流之间互赠李泰书画,还是洛阳魏王池和魏王堤的修缮,还是民间重新兴起的关于魏王李泰的热议背后都是有人在作祟,那就是高阳公主,是高阳公主在推动一切的发展,换句话说,高阳公主在为前魏王、现在的濮王李泰造势,高阳公主这是意欲何为?

接着长孙无忌说明高阳公主前一段时间曾经亲自去均州拜访濮王李泰,然后在回来之后就开始了这些事。

前一段时间?李治思索着。

长孙无忌叹一口气道:“前一段时间,也就是高阳公主想要谋夺梁国公房遗直爵位不成之后。”

这样李治就把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原来如此,自己的这个皇姐还真是孜孜不倦啊,一计不成又来一计,可是高阳公主现在为李泰造势目的是什么?李治不知道,有猜测但不想当真,只是希望自己这个皇姐别再胡闹了,想到这里李治揉了揉有些疼的头,挥手让长孙无忌离开,自己静静地坐在紫宸殿里发呆。

高阳公主没有让李治等待太长时间,或者说就连高阳公主在自我感觉的危机面前也没有太多的耐心来等待,在造势一段时间之后,高阳公主再次联合宗室等人,荆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自己的丈夫房遗爱,甚至就连高阳公主不喜欢的司空李恪她也去亲自拜访,就是为了这些人能够在朝堂说为自己、为李泰的回归说话。

于是朝堂上就出现了一幕,凡是跟宗室有联系的朝臣都在特定的时间,“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现在的濮王李泰,多才多学,识文强记,是大唐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在百姓里面也素有名望,虽然在太宗皇帝时期因为“涉嫌夺嫡”被皇上申斥、责罚,但在责罚期间李泰以戴罪之身治理均州,爱戴百姓,事必躬亲,可谓是表现卓著,这也是被先皇看在眼里,于是在贞观二十一年得以进封濮王,这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现今眼下大唐正值用人之际,任由濮王继续流落在外就是人才的浪费,朝廷的损失,所以大家一直建议皇上召回濮王李泰,加以重用,这不但是选贤选能,也是对先帝遗愿的延续,可谓是利国利民,顺应天意,顺应民心。

宗室在这次可谓是空前的团结,之前他们知道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