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也是一些人最好的结局。
人无完人,所以人活着的时候都会为了财帛名利权势相争,这样就会存在纷争,不管是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还是天子皇家亦或是市井百姓,不外如是。
但大部分亡人就可以是完人,父母活着的时候有错,但父母成了亡人那就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子女都会念及过世父母生前的好,父母过世子女也会成为孝子贤孙;兄弟姐妹活着的时候有纷争,但兄弟姐妹亡故大部分人都会放下心中的成见,重新拾起兄弟亲情,这就是死者为大。
死者为大,当一个人死了,那就是人死账清,一了百了,过往不究。
所以在李泰饮鸩自薨之后,李治重新感念自己的这个哥哥,特别是在看到李泰留给他的书信之后,其中有李泰的忏悔,有李泰的关心,有李泰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有李泰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弟弟不被宗室诸王为难,所以甘愿自己选择死亡,这一切不由李治不感念自己的这个哥哥,这时候哪还能想起李泰过去的罪责,这就是死者为大。
李世民和长孙公主泉下有知,这时候也该瞑目了,虽然他们的儿子活着的时候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但真的到了重要的时候都幡然悔悟,不管是李承乾在面对李世民时候的醒悟,还是李泰对曾经谋害李治的悔悟,三兄弟也许在这时候才真的开始兄友弟恭,既如此,李治当然不会再轻薄自己的哥哥。
于是在李泰自薨后,李治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为李泰举哀——不仅将起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李泰往生祈福,并且谥号为“恭”。
恭,恭敬,谦恭,恭而有礼,一个“恭”字就是想要告诉世人,当年魏王谋嫡的那件事并不是真的,这是为李泰正名;也算告诉已经薨逝的李泰,当年李泰做的事李治已经不再责备他,李泰还是父皇当年的好儿子,现在李治的好臣子,也算是给李泰安慰,是对李泰这一次戴罪立功的认可,毕竟在宗室和皇帝的纷争中,李泰还是选择了忠于皇帝,这也让李治想到了同样是选择取死之道的如意,如意一样是因为受到高阳公主和宗室的波及,不得不选择回到感业寺束手待毙,这让李治心中对高阳公主和宗室有了更多的怨怼。
本来在李治的想法中,他还想把李泰归葬李世民的昭陵。
李治想把李泰接回长安安葬,当年李承乾亡故之后就是被接回来在李世民的昭陵陪葬,但他的想法被长孙无忌阻挡。
按照长孙无忌的顾虑,李泰本来就是因为回到长安这件事不得已饮鸩自薨,现在虽然李泰已经薨逝,但把他接回来谁也不敢肯定高阳公主等人会不会再拿李泰的名义做文章,这就是多此一举,万一弄巧成拙,那李泰的死就是白死了,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长孙无忌不想把李泰归葬昭陵。
只是这样的安排反而让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对此有了其他的想法,就像李泰自己选择的自薨。
李泰以为自己这是对高阳公主和荆王的釜底抽薪,这样宗室就不能拿自己回到长安城的事做文章为难李治,他的目的是稳定李治现在飘摇的皇位,他这样做从他来说看似合理的选择,但高阳公主没有上帝视角,不可能洞悉李泰的想法,在高阳公主和荆王看来反而认为他是被李治和长孙无忌暗害,所以长孙无忌为了避免弄巧成拙不归葬李泰的行为反而成了急于毁尸灭迹的举动,也就有了害怕祸及己身的担忧,这样也就引发了后面很多事情。
在看到李泰被“杀害”后,高阳公主和荆王就已经决定为了自己的安危离开长安城,他们害怕自己成了李治接下来的目标,这是人之常情,毕竟无情最是帝王家,他们只能选择远遁,所以二人马上安排人马就想离开,但他们并没有成功。
在二人的大队人马走到长安城门口的时候,被驻守在那里的禁军阻挡,说是皇上有诏令,濮王薨逝,现在所有在长安城的朝臣都不可离去,需要在城内等待濮王灵位归置宗庙后方可,并且需要得到皇帝李治的同意。
虽然李泰被李治安葬在均州,但李泰作为李氏宗亲,皇室嫡亲,他的灵位是需要进宗庙的,所以在均州的李泰尸身下葬后,他的灵位就会被李治安排的处理后事的官员带回长安,并且举行入宗庙的仪式,李治的诏令就是针对这件事的安排:李治自己辍朝,所有朝臣在长安等待李泰的灵位入宗庙,也算是为李泰在长安城举办一次不是葬礼的葬礼,这里面自然包括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他们同为李氏宗亲,对于这件事更加不可能回避。
但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事实上高阳公主和荆王在看到李泰“被暗害”后宛若惊弓之鸟,再加上他们做贼心虚,时刻都在害怕李治也会对他们这样出手,所以李治阻挡他们离开长安城的举动就成了对他们的提防和软禁,就是要把他们拘禁在长安城,这样他们就不能依靠封地的力量,也就任由李治和长孙无忌拿捏。
既然这样,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认为只怕他们和李治之间的矛盾难以善了,李治恐怕是铁了心要把他们软禁在长安城了,没想到他们一直以来的暗箭终究还是等来了李治的明枪,所以他们要束手就擒吗?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为李泰薨逝的突然,所以并没有提前修建陵墓,再加上李泰先前一直都想回到长安城,又怎么可能在均州给自己修建陵墓,所以李泰在死后并没有下葬的陵墓可用,可是李泰身前作为濮王,死后被李治追赠太尉和雍州牧,这样他的陵墓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制,所以李泰的墓地实际上就是从零开始修建,好在一应开销都是李治安排的官给,各样的能工巧匠也都是优厚供应,这样速度也就不会太慢,这也就让高阳公主和荆王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只是貌似时间并没有给高阳公主和荆王太多的选择,随着李泰葬礼的结束,李治并没有放开他们离开长安的请求,或许这时候的李治对二人也有了一定的戒心,并且处在两难之中,不确定到底是该怎么处理这个逼死自己哥哥的罪魁祸首,如果默不作声是不是就代表对这件事不做追究?但是李泰自薨的事一直都是李治必须遵守的秘密,如果他把这件事揭开,那只怕会一发不可收拾,那就真的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可是不揭开,李治就没有足够的理由对高阳公主和荆王追究,所以这件事就被卡在了这样的两难之地,这也是李治不放二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可是对于这样的两难之地,李治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李治可以维持现状,但高阳公主和荆王却没有这样的气量,他们明白自己现在已经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
随着李泰的死亡,曾经在朝堂上追随宗室的朝臣也开始分崩离析,在当初他们本来就是被高阳公主想要迎回魏王李泰的说法说动才会支持宗室,这是一次难得的投机倒把的时机,但在李泰薨逝后,自然也就没有了回归的可能,那么再追随高阳公主和荆王就代表着是宗室的死忠分子,是跟监国长孙无忌过不去,高阳公主代表的宗室已经是一艘注定要沉默的船,大家都有自己的家族和利益,自然不会陪着高阳公主一条路走到黑,大家都是曾经为了一个共同目的结伴的过客,现在目的消失,也就各自归去,所以高阳公主的势力在朝堂上前多未有的被削弱,这也是李治默认的一个结果,他受够了这个霸道的姐姐,上一次是东宫太子,这一次是李泰,那下一次又会是谁?
在这样的没落之中,高阳公主和荆王开始夜不能寐,自从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他们就在跟长孙无忌争权夺势,这是将近四年的时间,双方之间的矛盾早就是势如水火,这也是他们这一次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李泰身上的原因,但这一次他们赌的血本无归,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他们对长孙无忌的屡败屡战,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变革,也不会让他们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或许他们是时候认输退缩了,可是谁又甘心做粘板上的鱼肉?
尤其是荆王李元景,他是高祖李渊的第六子,是太宗李世民的兄弟,他看过了太多的刀光剑影,李渊晋阳起兵他是亲历者,玄武门之变他是旁观者,李承乾谋反他是见证者,他是长孙无忌的同辈者,作为一个有一定年龄的老者,荆王见多了皇权起伏更迭,他曾经也很有野心,也有抱负,但他没有李世民当年的勇气和实力,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甚至不敢涉足其中,只是旁观了这件事的发生和经过,最终皇位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再后来到太子李承乾的谋逆中,李元景同样因为慑服于李世民的威势不敢表现出其他的心思,因为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让李元景知道自己不可能有机会。
但在李世民驾崩后,李元景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尤其是面对李治这个软弱无能的皇帝,荆王已经经过了太多年的蛰伏,现在他不想再蛰伏下去,他的年龄也不允许他再蛰伏下去,所以在李世民驾崩后荆王开始联合高阳公主掀起了宗室和监国长孙无忌争夺权势的风雨,只是李元景没想到他跟高阳公主的联手居然还不是长孙无忌的对手,想到这里荆王不禁怒急,他一直自视清高,以为自己就算比不上太宗皇帝李世民也不会差太多,他是有帝王之姿的,长孙无忌算什么?区区一个外戚,还是长孙皇后早逝的外戚,按道理来说没有了长孙皇后的撑腰,这样的外戚早就该沦落,可就是这样的长孙无忌几次让荆王无功而返,颜面尽失,这是荆王李元景不能接受的地方,尤其是现在他还成了长孙无忌粘板上的鱼肉,因为此,荆王李元景都有了一种老态龙钟的垂暮之色。
在一个早晨,荆王从铜镜中看到了自己失魂落魄的模样,哪还有过去大权在手的样子,荆王喃喃自语道:“不该是这个样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呵呵,太宗皇帝说得对,哪有什么小打小闹就能成就大事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我过去太优柔寡断才丧失了太多的机会,到头来逼得自己走投无路,事情不该是这样,没有不流血、不牲祭就能掌握的皇位,是该效仿我那哥哥了,羡慕了一辈子,嫉妒而一辈子,学了一辈子,然后再带进棺材里,这是不对的!”然后就看到荆王气色焕然一新的重新走出府邸,走向了高阳公主的府上,此时的荆王已经有些癫狂的歇斯底里。
高阳公主也是在多日之后再次看到自己的这个王叔,因为李泰的事,高阳公主也颓败了很多,看到荆王神清气爽的时候高阳公主很是好奇,以为事情有了转机,或许是荆王想到了转败为胜的办法,赶紧开始与之交谈,但没想到荆王会说出这样的话,荆王要谋反了,或者说不是谋反,而是自立门户,现在各地都有民变发生,李治一定自顾不暇,所以李治就算是为了暂时的安定也不会把荆王和高阳公主怎样,但一旦局势稳定必定会有清算,与其做粘板上的鱼肉,倒不如自力更生,强行逃出长安城,逃回封地,这样手里有了实权,进可跟李治对峙,退可配合各地民变划地封王,遥想当年造反隋炀帝的七十二路烟尘七十二路反王,其中不乏有宗室之人,所以这就是他们的机会,与其等死,不如求生。
高阳公主震惊荆王的想法,毕竟就算高阳公主再霸道,也没有经历过这些,可是荆王说的也对,留在长安城就是等死,与其这样倒不如拼死一搏,这也有高阳公主从始至终都看不上自己这个皇帝弟弟的原因,她的傲气让她难以接受输给这个无能的弟弟,再有就是高阳公主不信自己就回回输的赌徒心态,她不信这个邪,所以二人就决定这件事。
摆在高阳公主和荆王眼前的事就是想方设法的逃离长安城,逃回封地,这是他们唯一的生路,但却被李治接二连三的阻拦,现在荆王和高阳公主要下定决心,哪怕李治不允许,他们也要强行逃出去,就算是跟李治彻底撕破脸,他们也必须沿着这条活路走下去,他们现在已经不求还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但不能步了李泰的后尘。
在高阳公主决定跟随荆王强行离开长安之后,有一件事高阳公主就必须面对,那就是武如意的生死,之前因为武如意不服从安排惹怒高阳公主,所以必定被高阳公主迁怒,这也是高阳公主的打算,只是因为时机不对高阳公主才没有动手,高阳公主以为自己能赢,她想以胜利者的姿态收拾这个不识抬举的武如意,可是她没想到自己败的这么彻底,那现在她对武如意就不是迁怒,而是泄愤。
所以如意对高阳公主来说就是必杀之人,可是现在高阳公主有一些犹豫,她已经失势,她害怕李治秋后算账,也就不敢在这时候去杀掉如意招惹李治,现在高阳公主只能做缩头乌龟,并且还把负责盯梢如意的眼线收了回去准备策划强行离开长安的事,她这是在整合人手。
高阳公主的眼线离开之后马上就被如意感觉到,毕竟之前高阳公主的眼线近乎于明目张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