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尽杀绝!
高阳公主和荆王的谋逆之举让李治的皇位陷入了上位以来前所未有的动荡,宗亲们空前的团结也让李治有了赶尽杀绝的心思,或许不能说是赶尽杀绝,而是一网打尽。
现在,在李治的心里,团结的宗亲都是高阳公主和荆王的同伙,都是觊觎他皇位的人,所以李治要杀!
如果说宗室一开始对于高阳公主和荆王的求情还是求情的话,李治对他们的“团结”还是敏感之下的一个误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误会就演变成了真的势如水火的纷争,争斗,宗亲们也就真的成了高阳公主和荆王真正的同伙。
李治的皇位可谓是从天而降,别人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李治却是天上掉下个皇位,一开始就连李治自己都没有他能做皇帝的想法,是太宗皇帝没有选择之下的无奈妥协,也是太宗皇帝为了达到自己三子共存目的的赶鸭子上架,所以他并不是大家认知中的天命所归,这就造成李治在朝臣心中并没有太多的臣服压制力,李治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李治坐在皇位上的不安全感,或者说是危机感,但李治又是一个听话的,孝顺的儿子,当然也有正常人对权势的贪婪,他知道自己或许并不合适这个皇位,但既然父皇把皇位交到了他的手上,李治就要做好这个皇帝,守住这个皇位。
所以李治上位之后能够对宗亲的过分之举忍耐,这叫息事宁人,会对长孙无忌的把持朝政沉默,这叫用人不疑,可是李治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有苦闷,会憋屈,有不甘,所以他才会到感业寺找如意这个似姐似母的人散心,李治就是想做好这个皇帝,可是李治看到自己的忍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高阳公主和荆王还是选择谋逆,宗室宗亲还是想从自己这个皇帝手中分走属于皇帝的权力,在这样的“逼迫”之下李治就动了杀心,既然真心开不出花,那就让它长满荆棘,所以李治要杀。
至于杀谁?
枪打出头鸟,冒头的椽子先烂。
而参与到维护高阳公主和荆王这件事里面的宗亲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大祸临头,并且他们也在跟李治和长孙无忌长久的纠缠中生了肝火,他们还在妄想集合整个宗室的力量去逼迫李治妥协,在他们的认知里李治还是曾经那个懦弱的李治,再者,就算是当年的太宗皇帝也不可能真的无视整个宗室的意念,所以他们自以为胜局已定,(熟悉的胜局已定,高阳公主曾经数次认为自己胜局已定),只是他们不明白就算抓□□也不能个个都掐出尿来,老实人也不能逼太紧,更何况这个老实人还是当今皇帝。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李泰的死。
李泰饮鸩自杀有不想同高阳公主和荆王继续为虎作伥的原因,但其中也有因为长孙无忌说出当年的实情李泰惭愧的原因,李泰自感愧对父皇对自己的疼爱,有愧兄弟情义,最终导致他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来忏悔赎罪。
李泰可以选择自杀来一死了之,但李治却开始心中有愧,对于高阳公主怂恿李泰回来这件事,李治是打心眼里不同意,所以这个议题就被有意的在朝堂争执了很长时间,追根揭底还是李治这个做皇帝的不愿意,可是李泰选择用自己的自杀来为李治解决这个难题,这让李治对自己这个哥哥又没有了恨意,相反,故去的李泰就成了李治的好哥哥,是李治自己一直在恶意揣测自己的哥哥,这让李治很羞愧,并且李泰的死让李治违背了他对李世民让自己的兄弟们好好活下去的承诺,李治能做这个皇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世民想让自己的三子共存,都活下来,所以这也是李治的责任,但李泰却被生生逼死,就是李治羞愧不羞愧?可是李治又不想自己承担这样的羞愧。
李泰本来在均州待的好好的,是高阳公主和荆王非要怂恿宗室集体陈情李泰回来,这样李治就把原因归结在了高阳公主和宗室的身上,反思自己不如责怪他人,李治也是人,所以李泰自杀的这个锅就顺其自然的到了高阳公主和宗室的背上,这也是李治对宗室重拳出击的原因,他要给自己的父皇和哥哥一个说法,顺便在心里“推卸”一下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新仇旧恨促使下,这些“闹事”的宗亲想不倒霉都不行。
所以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房遗爱证词的佐证下,再结合长孙无忌搜查的高阳公主府上和荆王府来往的书信,以雷霆之势,接连抓捕了吴王李恪,巴陵公主及其驸马都尉柴令武,江夏王李道宗,九江公主及其驸马都尉执失思力,还有丹阳公主(高祖之女)的驸马都尉薛万彻,真的可谓是把握有实权的宗室一勺烩,这个结果成了震惊朝野的第一大事,也佐证了长孙无忌的说法,这么多人结党营私,不是想要谋逆是什么?
李治也被长孙无忌的调查结果吓了一大跳,他嘴上说的要重拳出击,可没说让长孙无忌干的这么彻底啊,吴王李恪还身兼司空之职,正一品官职,品级就等于长孙无忌的太尉,就这样被牵连进来是不是有不妥?李治还想心软说放过李恪,却被长孙无忌回复道:“如或谋反不诛,如何惩后?”
至于李道宗这个老好人被牵连则是因为文成公主和高阳公主的关系,二人作为一贯要好的朋友,李道宗多会看高阳公主的情面,而自从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之后高阳公主也是对李道宗多有照顾,其中也不缺拉拢的含义,所以李道宗也是几次支持高阳公主,但他没想到这一次会被高阳公主连累,可谓是无辜之极。
最终的结论就是四驸马(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二王(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三公主(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九江公主)意图拥立荆王李元景谋反,一众人等尽皆下狱。
本来按照唐律的规定,谋逆是诛杀家族的大罪,族中凡是年龄在十六岁之上者皆连坐,还是皇帝法外开恩,念在诸王、诸驸马过往功劳,并且只有谋反之意,没有谋反之举,也就从轻处置,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皆被斩首赐死,但家中子女被流放岭南,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夫妇等人亦被流放,但至少留住了性命,封邑家产被籍没。
可惜了江夏王李道宗,作为年少时就跟随李世民起兵作战的李氏宗亲,屡败突厥,数有战功,最终却因为这件事被牵连,其也在被流放广西柳州的途中郁郁病故。
只是李道宗代表的并不只是自己,还有为了这个国家而和亲吐蕃的文成公主,虽然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没有了过往的说服力,但她的存在依旧是大唐和吐蕃和平的象征。
正是因为她的极力斡旋大唐和吐蕃还能以和为贵,却不曾想文成公主在吐蕃为了大唐尽心尽力,她的父亲李道宗却亡于朝堂党争,还有她的挚友高阳公主也被赐死,这样的消息不说对文成公主会有多大的打击,但至少有一些心灰意冷,她的人是漂泊的浮萍,没想到现在就连灵魂也失去了归处。
在这个传递消息按年来说的时代,文成公主知道这些消息的时候亡父和挚友尸骨都已寒,心力憔悴之下也渐渐失去了继续维持大唐和吐蕃和平的能力,仅仅在九年之后大唐和吐蕃的战事就再起,662年,吐蕃开始染指大唐西域,不说是因为这一场谋乱引发,只是这一场谋乱就像是煽动翅膀的蝴蝶,促使和亲的文成公主失去了作用。
而房氏的长子房遗直,名义上的房氏家主梁国公也受到了这件事的牵连,但他因为揭发有功,所以免得一死,只是被贬为了铜陵尉,至少是为房氏留下了一线生机和传承,再者还有一点,古时候的被贬与一步登天就在一线之间,死灰复燃,东山再起,这也是一个典故,(西汉丞相韩安国)所以被贬并不代表没有起复的可能性,这也是房遗爱千方百计用自己的命为哥哥房遗直保命的原因。
房遗直在被贬之后业并未因此消沉,他尽忠尽职,清廉自守,为百姓所称道,称他是“大法小廉,房公兼之”,意喻为房遗直在长安做礼部尚书的大官时能恪守法度,在铜陵这个小地方做县尉,也一样能恪守廉洁,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房遗直可以东山再起,这也是长孙无忌对房遗直投诚的承诺。
还有吴王李恪也是高阳公主谋逆这件事的无辜者,作为宗室实权三驾马车之一,李恪身居一品司空的高位,本来一直秉持着不争的原则,所以就想要保住高阳公主和荆王的存在,以免自己独木难支,他没想到自己不争了一辈子没事,就这一次争了这么一回就被长孙无忌拉下马,并且还成了高阳公主的谋逆的同党,甚至就连吴王李恪的同母弟蜀王李愔也被牵连连坐,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这样必死的结果让李恪怒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善良,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可谓是李恪对长孙无忌最恶毒的诅咒,没想到还真有成真的一天,这也是房遗直没有等到长孙无忌提携的原因,因为几年之后长孙无忌也是一样的命运,这就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不过现在这还都是后话。
经此一事,李治彻底解决了自己皇位的威胁,大唐宗室也成为了高危人群的代表,确立了自己一不小心就玩完的宿命:李世民杀完李治杀,李治杀完武则天杀,(李世民杀的是自己的兄弟,李治杀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叔伯,武则天杀的是李治的兄弟,但从含金量来说,武则天杀得都是李治杀完的边角料,哪还有李恪和荆王、高阳公主这样真的有权势的宗室),就好像做了大唐的皇帝杀几个宗亲是基本操作,不拿几个宗亲来祭天就缺点啥一样,杀到最后,为大唐杀出了数目众多的异姓王和节度使,把皇帝杀成了孤家寡人。
(如果有谁真的可以重生,千万不要选择去唐朝做宗亲,这样的高危行业一不小心就会嗝屁。)
要说在这件事里面,李治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自己皇位的威胁,长孙无忌却成了最大的背锅侠,人是长孙无忌抓的,也是长孙无忌力主要杀的,反而是李治法外开恩,只是惩戒了几个贼首,他们的子女都有命活着,但能背多大锅就能扛多大的碗,对宗室的一网打尽也让长孙无忌真的有了无敌天下的姿态,朝堂上再也没有他说一句话有人敢说两句。
长孙无忌不明白这样的杀伐对他的隐患吗?不见得,只是以长孙无忌多年的老谋深算也不可能掌控所有的巧合和阴谋,宗室想要夺权是情理之中,但他没有预料到李泰会在他说出当年事情后选择自杀帮助李治破局,长孙无忌也没有想到高阳公主和荆王会以为李泰是被自己和李治暗害,然后选择了谋逆,还有宗室对于这件事的反应会空前团结,所以这一步逼迫一步的棋局,让宗亲从来都没有投子认输的想法,最终就成了屠杀大龙的惨烈,长孙无忌不得不杀,他不杀,他的外甥就得杀,这就是长孙无忌为李治背的锅,为他日后的结局留下的伏笔。
而这样血腥的结果也让如意再一次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可怖,曾经不可一世的高阳公主就这样被赐死,就像曾经的太子李承乾,这都是如意曾经目睹过的高位者,一样的说没就没了,如意想起诸人当年在崇文馆学习的场景,当年的年轻朝气,意气风发,如意还是有了些许感慨。
李治对于这个出乎他意料的结果一样需要心理来接受,可是他没得选,在这样郁闷的时候,他还是来如意这里排忧解难。
李治喃喃自语道:“从前隋开始,皇位最大的敌人就是同姓之人,所以炀帝上位,到了本朝,也有隐太子,还有我的两个哥哥,都想得到这个皇位,这也是父皇为朕选择托孤之臣没有宗亲的原因,朕这么做没错,他们不该对皇位生了觊觎之心,父皇把它交到了朕的手里,朕就一定要护它周全,你说对吗?武昭仪。”
如意知道李治这些话不只是在说给自己听,也是在说服他自己,这么大的事,说是震惊朝野都是轻的,就算是放在太宗时期都能堪比太子等人谋逆,可是太宗皇帝是谁?他一生经历的风雨挫折多了去了,而李治只是一个上位四年多的皇帝,这样的杀戮让李治出现自我怀疑是正常的,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自我说服,自我催眠,所以这些话李治是在说给自己听。
当然,李治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可是他是皇帝,这些话他能够对谁讲?其中还有太宗皇帝不太光彩的当年,所以李治只能憋着,另外还有一个他能够倾诉的人,只能是如意。
如意开解道:“陛下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宗室宗亲在先帝驾崩之后本该念及同宗之情做陛下肱骨,辅佐陛下左右,但他们贪心不足,妄想得到更多的权势,这是不仁不义,甚至还想觊觎皇位,这就是不忠不臣,而陛下能念及他们只有谋反之意,没有谋反之举,从轻处置,已经是皇恩浩荡,陛下就不必为此郁结于心,难以释怀,再者,雷霆雨露皆是天恩,陛下若是难以取舍,他们身为臣子又该如何自处?毕竟,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
李治道:“是啊,这是朕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