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原因,渊盖苏文以为这一战是大唐对他的一个试探,毕竟自从太宗皇帝驾崩之后大唐和高句丽之间已经几年无战事,大唐对高句丽的实力不太了解,就先来一万人试探一下高句丽的实力,如果大唐赢了只怕以后就会有数不清的大军前来,而如果高句丽赢了,那就会挫败唐军的威势,没准还能一下子打怕大唐的新皇帝,后面就算大唐还想再打就要考虑士气的问题了,毕竟不会人人都是太宗皇帝,还有可能是隋炀帝,所以渊盖苏文打算用一场大胜来威吓李治,让李治不敢再涉雷池一步!这样渊盖苏文就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肃清半岛的局势,让高句丽更加强大!
综合考虑之下高句丽对大唐一战就有了决战的态势,毕竟天时地利人和,民心兵心将心都在高句丽,此时面对大唐一万人的高句丽守军大将不由感慨一句“优势在我,此战必胜”。
所以双方在阵势摆开之后甚至没有经过太多的试探,就快速的发展到了短兵相接的境地,在拉开阵势的场地上,高句丽人将近两万人,大唐将士一万人,如两股洪流一般对撞到了一起,按照高句丽守将的打算就是要在正面战场击败唐军,这才是真正的兵威的彰显,为了保险,他两万对一万,没有输的可能。
可是程名振和苏定方在看到高句丽直冲过来的兵阵之后彻底愣住,要知道行军打仗不是毫无章法的街匪路霸,可是现在高句丽人是在干什么?这是完全看不上唐军所以才会选择这么一劳永逸的打法?打算一战击溃大唐?一把定胜负?是有够羞辱,可是...?高句丽人的装备能够比得上装备精良的唐军吗?并且还是程名振在营州军中选的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在唐军和高句丽军真正开始接触的时候,双方开始对砍的时候,站在大军后方不远处的高句丽守将看着自己的两万大军遇到唐军就像见到烈日的冬雪一样,一点一点开始被唐军融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化的速度还在提升.
事情不该这样发展,自己二对一不该打不过唐军,可是眼前的事实让高句丽守将难以置信,心中一片茫然,他忽视了唐军不是不堪一击的新罗人,他还是在自己副将的提醒之下才清醒过来,眼见正面打不过还不赶紧撤军干嘛?
于是高句丽守将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战场一时的不利就自乱了阵脚,不考虑自己的人比唐军更多,没准拖到后期唐军精疲力竭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机会,他不敢赌了,就开始畏手畏脚,所以副将说撤军他就赶紧想到自己应该撤军,自己还有城可守,完全不想一想现在两军混战在一起还怎么撤?
于是在高句丽人鸣金收兵的时候,唐军反而是追在屁股后打,然后大唐就赢了,高句丽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