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书 > 穿越三国之汉魏风骨 > 第80章 荀彧门前雪

第80章 荀彧门前雪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车队疾行,横穿涿郡、中山、巨鹿、魏郡等地平原,又渡过黄河,一路看尽中原安宁景象,览遍北方风光。

隆冬虽严寒,幸而有曹丕相伴,帐前帐后,多蒙关照。崔缨早已与曹丕身侧的七位随侍称兄道弟,这段时日同行同食,更是加深了情义。或围炉夜话,或烧烤观雪,或并驾齐驱。

曹丕说,他曹子桓的亲信,就是她的亲信;他曹子桓的兄弟,就是她的兄弟。不知不觉间,崔缨发觉,自己与曹丕的关系竟比曹植还要亲密了。

很快,他们便抵达颍川,来到天子脚下的许都城。

巍巍许都,在曹操多年经营下,已是一派太平帝都景象。策马从街市行过,但见布衣往来,百姓安居乐业,市民富庶,繁盛之况犹甚邺城。

他们在许都郭府下了马,却见门前冷落,萧条寂清,房梁已挂满白幡与丧幔,半旧的白灯笼在府门口高悬,随飞雪于空中摇曳,愈发衬得整座府宅死寂沉沉。

悲从中来,一时间,崔缨迈不开脚步踏入此宅。

府侍闻声开门,直直惊呼,奔往内堂,口中呼唤主母。曹丕等人扶棺入府,正与郭嘉之妻撞了面。

那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妇人,清瘦窈窕,却好像大病初愈,脸色十分苍白,面容相当憔悴。她脸上还带着泣痕,却恭敬地给崔缨和曹丕行礼。这时,廊道拐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下阶施礼罢,赶忙搀扶起年轻妇人。

二人皆着斩衰之服,少年便是郭嘉独子,郭奕。

待郭夫人抬头时,崔缨竟发觉,她眉目间与自己略有几分相似。

原来如此。

当初,郭嘉初见雨中陌生少女时,略施温情,想来也是有这方面的缘故吧?

可郭嘉说长得跟她很像的那个人,会是她吗?

崔缨脑中不禁回忆起郭嘉临终前,口口声声唤着“青苹”二字,若没猜错,便是郭嘉这位发妻的名讳了。

棺柩沉沉,置于灵堂,里头盛满了郭嘉生前旧物。郭夫人跪坐于灵前,忍了良久,终于忍不住拈帕拭泪,悲声啜泣起来。

“奕儿,快跪下,给你阿翁磕三个响头……”

小郭奕认真地照做了,他年纪虽小,脸上却并无多大悲容,还抱紧他阿母,一直小声安慰着,俨然是个小大人了。

母子相依偎,情切衷肠,场面哀戚,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崔缨暗暗惊叹:小小少年,便如此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知将来成人后,可会继承其父遗风?

曹丕在郭奕面前蹲下身,拉起他的手臂,肃声道:“好奕儿,不愧是忠门孝子,往后,你便长住司空府,跟在我身边,修学治业,诗书典论,一样都不可落下。”

小郭奕的眼睛里噙着泪,亮晶晶的,但他崇敬地望着曹丕,点了点头。而郭夫人得知这是曹操的意思后,连忙拜礼答谢。

丧礼简办,次日即出殡,还归阳翟故乡。

整整一日,郭府里的人都沉浸在浓厚的悲伤中,犹如溺水之人不得呼吸。

崔缨和曹丕当夜便回到了许都司空府邸旧宅。

因曹操常年出征在外,且新安治所于邺,许都旧宅已清冷多年,府中除了依令办事的署吏,并无其他女眷。

天明,曹丕驱马,领着郭府丧队,便要前往阳翟操持郭嘉葬礼。崔缨因有曹操托命在身,不得已,只能跟着卫大哥和几个侍从入宫去,去拜谒那处于宫禁中的尚书台。

皇城高墙峨峨,犹若一座巨笼,将搁浅的真龙囚禁束缚。

第一次进汉廷皇宫,巨大的压迫感席卷而来,崔缨不由得心生畏惧,脚步加快。

尚书台始设于光武帝时期,综理政务,下分六曹,秩各六百石。尚书台主官,名曰“尚书令”,秩仅千石,于汉制属少府,少府又从属司空。实际上,尚书令总揽事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建安元年,荀彧始拜侍中,守尚书令,迄今已十有二年矣。

建安十二年,曹操复增荀彧食邑千户,并前共两千户。

崔缨记得史书里,自北方平定后,便极少留下荀彧进言献策的记载。此时司空曹操与汉廷尚书令荀彧的关系,可谓十分微妙。如何周旋其间,说服荀彧助她救出杨夙,崔缨已在南下的途中想了半月。

行至尚书台门口,方知荀彧一早入内宫去了,午时方回,于是崔缨等人便在府外候了两个时辰。

她独自倚着石狮,看着漫天飞雪,怅然失神。

如若此刻,能和郭嘉一同赏雪,那该有多好。

他是她无话不说的师长,在他面前,甚至要比在曹植面前,都更加无所避讳。因为郭嘉,知道她的身份,也理解她的思想,他那无所拘束的性格,跟现代人真的像极了。

这世界上,理解崔缨想要的自由的人,只有他。

尚书台传信本有门侍,荀彧回来后,听说是司空义女亲谒,便叫人领崔缨进去,卫大哥等随侍于府外留候。

崔缨趋步入堂,暖意渐涌,一股清香迎面扑来,似是丁香。

她未敢抬头,只恭敬行礼,手呈信札。

脚尖前,是一座莲花纹饰的博山炉,烟雾缭绕,似有真的夏荷在雾气里婷婷袅袅。这种铜炉,先前崔缨在司空府也见过很多,尤其是朱华馆。而她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自己很喜欢。

原来,她看见的不是铜炉,是看见了含苞未放的菡萏。

她在尚书荀令府的烟雾里,幻想着荷花的清香,脑中浮现的却是曹植的模样。

堂上之人缓步下阶,取走她手捧的三封信件,两封是曹操的,一封是郭嘉的。

“崔姑娘请起——”

第一次听见荀彧的声音,崔缨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直起身,缓缓抬头看去。

只见那人眉目清朗,脸型方正,长髯墨发,仪表堂堂。头著纳言帻,又戴两梁进贤冠,身披五时朝服,腰佩契刀囊,并系水苍玉。堂燎灼灼,熏炉袅袅,斯人如玉,立如劲松,颇有威仪。

一种与生俱来的儒士贵气与温雅文气,瞬间将崔缨折服。

崔缨微微惊诧,仿佛在他的眼中,看见了中年曹植的身影。回神间,才意识到眼前之人也在盯量着她,于是连忙颔首,恭谨作揖,暂退一旁。

荀彧神情肃穆,看不出半毫悲哀之色。他拂袖捋须,自将曹操的两封信置于案几上,率先拆了郭嘉的信来看。

崔缨在一旁忐忑地候着,紧张之感,莫名涌上心头。

荀彧读信后,稍稍改色,微微攥紧了信角,也不看崔缨一眼,只思忖片刻,便又恢复了常态。

可他屏退左右,踱步行至铜制连枝灯傍,竟信手点燃了那封郭嘉的信!

直至火焰将信札燃烧得只剩灰烬,崔缨也不敢多问,只喘着粗气,战战栗栗。

“信中事之原委,汝已尽皆知邪?”荀彧指的是杨夙的案子。

他背对着崔缨,双手揣进长袖,令人如望泰山。

“然。”

“姑娘可有名否?”

“单名一个‘缨’字。”

“有何本事,可拜奉孝为师?”

“略知诗书,略晓典律,略通兵法,如此而已。”崔缨敬畏且庄重地应答。

“姑娘出身清河崔氏,乃河朔士族闺秀,焉敢蹚此浑水,引火上身?不虞污浊令叔淑清声名乎?”

荀彧回过头来,话锋凌厉,瞬间击破崔缨的心理防线。

崔缨张皇失措,连忙伏跪于地。

“此乃汉故军师祭酒意愿,先师之命,不敢不从。”

“好一个‘不敢不从’,”荀彧冷笑罢,厉声喝道,“私纵国之叛贼,汝可知其罪几何?”

“令君亦觉得,杨叔夜是‘叛国贼’么?”

崔缨心知,与此类谋臣相斗不能怯弱,最好刚柔兼济,绵里藏针,于是大胆仰头,发尽上指,再问荀彧:

“可他叛的是哪家的‘国’?做的是又是哪家的‘贼’呢?”

荀彧的身躯微微震颤,他抬手示意崔缨起身,仍旧肃然道:

“杨叔夜已死,许都狱中,早无此人,姑娘且返邺去,莫再插手多管闲事。”

“郭祭酒之意,令君也不愿考虑吗?”

“荀某尝闻崔公女侄,幼即工书,想来此封信札,当为姑娘仿字造假罢。”

“荀彧,你明知道郭奉孝会将此事告知你的!”崔缨急红了眼,跪直身躯,不再避讳称呼。

“姑娘自便,恕不远送。”

荀彧冷冷拂袖转身,回案歇坐,手持竹简,继续执笔办公。

崔缨震惊不已,万万没想到,荀彧会如此轻描淡写地处置此事。于是起身趋步上前,复跪道:

“缨闻令君高风亮节,素来持心平正,秉案公道。今日,如何视旧友之冤而无睹,如何对汉室栋梁见死不救?此非道义所宣,窃为令君不取也!”

荀彧微微动容,却仍旧冷漠不语。

“无端罹难,身陷囹圄。世若为清明之世,何不容清明之臣?”

崔缨几近绝望,抱拳颤抖道:

“荀先生,先师曾将颍川私学那段往事告知于我,崔缨知道,您比任何人都要同情杨叔夜,请您,真的拜托您,……”

荀彧冷眼远望堂外飞雪,过了半晌,只唤声道:

“来人,送客。”

于是崔缨在众仆的推搡下,被赶出了尚书台。

一时凄凉,委屈无处诉,只好耷拉着脑袋回归曹府。

……

杨夙既关押在诏狱,自然有重兵把守,且是特殊人物,定然被单房监押。而荀攸推荐她做的大理书记小吏,只在廷尉衙署工作,一般进不得诏狱,更别提寻那隐蔽的私监了。

于是崔缨瞒着卫大哥他们,每日只在尚书台外等候着,也不拿荐书去就职。

时近年底,许都万家开始张灯结彩,庆贺新年。

尚书台也开始洒扫庭院,掸拂蛛网,清洗旧具,人员来来往往,各自忙碌,并未多留意府外,那位每日都来痴候的女子。

许都大雪,连下五日,崔缨也在尚书台外连蹲了三日。

曹丕去阳翟帮衬郭家人处理丧葬之事,不日将返,如今苦求无门,奈何奈何!

正当她在雪地饥寒交加,深感无望,决意更改计划,孤身探险时,尚书台的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毡帽与袍衣上的积雪瞬间抖落,崔缨支起久蹲的身子,双脚已发麻,她睁着疲惫的眼睛望去,看见小吏客气地来请入门。

真的不是做梦,荀彧当真改变了主意,愿意接纳远道而来的她了?

崔缨按捺住激动的心,尽可能地让自己谦卑恭敬起来。

寒日里,堂内依旧火燎灼灼,席上之人安坐静思。

荀彧了解了崔缨的身世,听她阐述去岁以来的经历,更有心考问了她一些军政之事。见她应答从容,荀彧态度逐渐温和,为郭嘉早殇之事还伤悼了良久,说了些安慰的话语。

崔缨一直低着头,忽而小心试问:

“许都令满府君,可是不易糊弄?”

“其乃当世酷吏,”荀彧拈袖,为熏炉添换香料,“昔年尝将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施加考掠,当年执掌杨夙一案,正是此人,汝怎可指望其为相助?”

崔缨颤巍巍地抬起头,拂袖作揖,故意问道:

“曹公一生杀伐果断,如何竟因一小小儒将而延宕至此,既收付诏狱,又迟迟不处决?我家先生,生前只说那杨夙是个英雄,并未说个明白,求令君告知,当年事之来龙去脉。”

荀彧叹惋片刻,一一道来。

原来,杨夙是卷入了建安五年那场,震惊天下的“衣带诏”谋叛案件。

当年乱案迷雾重重,他本应与董承等人同为诛灭,却因证据不足,罪名难定,暂系县狱。杨夙虽受严刑,却绝口不认逆罪,朝中更无一人为其发声。不论杨夙是否参与,当年那场大闹已令君臣相忌,曹操遂欲逼令杨夙自尽,可遣去的使臣却被杨夙殴打劫胁。

“当年曹公盛怒,臣属莫不战栗,曹公竟假谲已诛杨夙,并腰斩弃市……我与公达到街市时,只见一具无头尸,身着叔夜旧衣,便以为万事皆晚……谁曾想,司空竟将其转囚诏狱,秘押近十年。”

荀彧扶额长叹,慨然不已。

被皇帝的衣带诏牵扯,却要被关进奉皇帝之令拘捕犯人的监狱,可笑,真是太可笑了。

“杨夙当年,到底是何等人物,凭什么让曹司空为他延置施刑多年?”崔缨惊恐不已,“莫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