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书 > 穿越三国之汉魏风骨 > 第108章 诸葛亮书童

第108章 诸葛亮书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手脚冻疮的奇痒,令崔缨惊醒,在昏暗的偏帐里睁眼,独自忍受着恶寒畏热的病痛折磨。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她也说不明白,只是浑浑噩噩,全身麻痹,有着再温热的被窝也不能消解的寒冷。

昏昏沉沉的光影下,一个书童装扮的少年,端着汤药,信手掀帘而入。

他背着光,崔缨看不真切他的脸,可他一靠近,帐内气氛便立马微妙起来,身上的寒意也被驱逐得干干净净。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崔缨也说不明白,只是隐约觉得眼前之人无比熟悉。

他说,他是诸葛亮的近身书童,来给她换药的。

他冷淡地回复了崔缨的疑惑,便兀自动手掀开盖被,抓过瓶瓶罐罐给她手脚上敷药。两刻钟过去了,他仍是面无表情地给崔缨递汤匙,在一旁拧毛巾,眼中盈满敌意。

端热水盆出去片刻,书童再次入帐。他见崔缨碗中药已饮毕,便拿着治外伤的膏药坐在榻沿,粗鲁地拆解她臂膊上的布带,扯开她的衣领上衫,给锐器戳伤的肩胛、脖颈、脊背重新上药。

又是半晌的功夫,两个人半句话也不曾聊。

为崔缨上好药,整理好内衫,书童终于忍不住发问:

“好极了,你们江北人皆是如此不避男女礼防的么?”

“这话应是我问你才对吧?”崔缨脸色苍白地笑着,轻轻拉起垂下的外衫,歪着头反问:

“都是女儿家,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果然不简单,”书童松下一直绷着的脸,噗嗤一声笑出来,“竟被你看出来了。”

“因为,我也曾做过同样的事。”

崔缨轻飘飘地躺回榻上,睁着迷离的双眼,说着轻飘飘的话。

“我很羡慕你,能陪在自己师父身边,读书写字,学技艺。”

“……”女书童轻笑不语。

“你很像我千年后的好朋友。她跟你一样大,也不爱笑,但给人很温暖。我说真的。”

崔缨朝她伸去,试图握住那双冰冷的手。

“说什么疯话呢?”可书童面露不悦,果断地抽开手,浸在盆中冷水里反复清洗。

“杜湘,字子楚,”她漫不经心地说道,“这是我家先生起的名。怎么样,好听吧?”

崔缨喃语自念了几遍,连连说“好听”,笑得直在榻上咳嗽。

接下来,崔缨跟这位初次谋面的女书童杜湘,聊起了他们都感兴趣的诗书兵史,还闲聊起了诸葛亮日常。

杜湘原本并不将崔缨放在眼里,却在听她能道出许多诸葛亮的过往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时,未免对她起了几分兴趣,说话也客气多了。

“你家先生平素都爱吃些什么?”

“鱼。鲜美鲫鱼汤,我们家夫人亲自下厨做的。先生可爱喝了。”

“近来他身体好吗?”崔缨顿了顿,“今后你若是长久伴他身旁,可要仔细留意他的身子。”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家先生风华正茂,身体好着呢!”

“我明白,我的意思是,跟了刘皇叔后,行军征伐多苦辛,记得多叮嘱他多睡眠,少彻宵。”

“肯定不用你教啊。”杜湘露出了鄙夷的神色。

她双手叉腰,目光投向了帐外来往的巡兵和女侍,声音低了下去:

“再说了,还有夫人呢,哪轮得到我操心那些事……”

“喂,小乞丐,问你个事——”杜湘忽而扭头,凑近榻前,以一种居高临下却纯真的姿态试探崔缨道:

“你真的是曹操的女儿吗?”

崔缨浅浅笑:“你唤我什么?”

“小乞丐啊。嗯?看你这副模样,难得不像吗?”

“嗯,也是。现在我是你们的俘虏,你说的有道理。”

“你还没回答我问题呢。”

“是,我是曹操的女儿,但我姓崔,是过继给曹家的。你们主君之女也曾被曹军所掳,现在挺好的,扯平了。”

“不能够呢!”

杜湘忽而愤愤而起,咬牙变回先前那副嫉恶如仇的冷傲模样。

“当年下邳城受围,糜夫人和数位小姐的命又怎么算呢?长坂坡一战,自丢了两位小姐后,甘夫人寝食难安,病了有数月不曾好转,那一战,小公子还险些落入你们曹军手中!赵将军也受了重伤!无数无辜的荆州百姓都死了!你说,曹刘两家的恩怨,怎么算得清呢!”

崔缨沉默了。

可杜湘却很得意地看着她的表情。

“其实昨日帐中谈话,我都听见了。你虽不是汉贼曹操亲生,却担着那‘尊名’,今日之所有,皆是你理应承受的。”

“你说的很对,如果不是阵营不同,兴许我们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可我很好奇一件事——你们军中是否人人都能像你这般孔孟语录成诵?”

“那我倒要反问你了,你们曹军中肯定不是人人都像你一样还信孔孟吧?”杜湘哈哈假笑两声,妩媚笑道,“在这个时代还坚信道德理想的,要么就像你这种‘生不逢时’的,要么就像我们这种,能砥砺前行的。”

“生不逢时么?”崔缨的眼睛闪烁着帐中烛光,却不再明亮。

“也许是吧……也许你猜得对,我本就不属于这里。”

“那就回去,回你们那邺城丞相府享清福去啊!好好当笼中金丝雀不好么?非要逞能来战场上当鱼肉?哼呵……”

崔缨对杜湘的嘲讽并不上心,只是平静地仰望着她问道:

“你知道,诸葛亮和我家先生最大的区别在哪吗?”

“你家先生?”杜湘好奇,“他是何方神圣?是在许都尚书台,天天含着鸡舌香的那个白面郎君荀文若?”

“不是荀令君,是郭嘉。”

“哦,郭奉孝啊,那个当初跟曹操谏言,对我家主君留而不杀的傻军师啊——唉,你说郭奉孝要是得知赤壁一战的结果,他可会后悔?哈哈哈……”

“你很无礼。你连对一个逝者的基本尊重都没有。”

“哼,对于你们这样唯利是图的人,还要周礼作甚呢?”

“他们的区别,就好比你我。”

“莫将自个儿看太高了,我并不屑于与一个乞丐相提并论。”

“你绝非简单的书童,也不像这里的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徐州人。”杜湘笑了,“和我家先生一样,从中原避乱来的。”

说话间,帐帘外又有一人背光而入。

这回进来的,是诸葛亮。

崔缨和杜湘都止住了话,看着那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从梦境里远远走近,崔缨哽咽不已,泪湿棉枕。

诸葛亮真人近容,与一般人并无二致。

杜湘起身点起多盏烛灯,使原本昏暗的内帐亮堂起来,愈发令崔缨看清了传说中那个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

他见崔缨如此失态,不禁与他书童摇扇哂笑道:

“子楚,你究竟与崔姑娘聊了何事?她何以如此?”

“很正常的,先生,有一种人,在洞穴里待得久了,自然便见不得半点阳光了。”杜湘冷嘲着,端起水盆便掀帘出帐了。

在泛着幽光的连枝铜灯下,崔缨静静躺着,也静静盯着诸葛亮的面容许久,不知不觉便走了神。

“我认识你。”崔缨抢白道。

诸葛亮沿榻轻轻坐下。

“我常常听到坊间,有很多人议论您,所以对您很熟悉。”

诸葛亮仍保持微笑。

“他们都说,‘诸葛智多近妖’;他们说,你善用奇兵以退曹军,将夏侯惇和曹仁打得落荒而逃;他们还说,你出使江东,舌战群儒,联刘抗曹。所以我很崇拜你……噢,对了,我是南阳长大的,所以,我听过你的名字。”

“那如今你见了我,觉得我与常人,有何不同么?可是有四只眼睛两张嘴?”

崔缨摇摇头:“崔缨今日方知,诸葛孔明不是神明,而是像一个童话。”

“童话?那是何物?”

“就是给童子们讲的故事。”

诸葛亮忍俊不禁。

“你是真的。”

“我当然是真的。”

“可有人说你是假的。”

“谁?”

“千年后的小孩儿。”

这下诸葛亮彻底被崔缨逗笑了,笑得胡子一颤一颤。

“哈哈,姑娘说笑了,千年身后事,我等岂能得知呢?”

崔缨呆呆地看着他,一点也笑不出来,索性直奔话题道:

“先生此刻来,还是跟昨夜刘皇叔一般说辞么?”

“不,”诸葛亮果断否定了,“是杨夙,托我好生将你看照。”

再次听到熟悉的名字,崔缨心一紧,哑着嗓子,颤声说道:

“我不能回去,我宁愿死在你们的屠刀下。”

“姑娘既说是‘不能’而非‘不想’,那自然是想回去的。在下很好奇,姑娘既守名节不愿为我刘氏做事,缘何又不愿回那江北富贵温柔乡去呢?”

崔缨鼻头一酸,俨然将诸葛亮,当成了郭嘉那般可说得真心话的长辈。

“先生不知,我为曹氏所困,实有不得已之苦衷。”

“亮听闻,姑娘身出名门,涉猎文武,对时政亦有所见地,较寻常闺秀有过之而不及。曹操者,当世之王莽也,令叔身后偌大的河北士族,固为操之囊中物矣,不足奇也。”

崔缨点头黯然:“正是如此,我崔氏一族才如履薄冰。可我所忧思者,远不止于此。世道不公,道德崩坏,说什么巧诈宁拙诚,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正人君子,反倒颠沛流离,郁郁而终。我恨这儒教描绘的理想世界,你们这个时代吃人!而我也被人吃!缨时时觉着生不如死,苟活全无滋味……”

“世之艰辛,非独君一人也。姑娘仍有父母兄弟需要看照,怎可说起这种糊涂话?”

“我没有了,”崔缨突然痛哭起来,“我很想念我的爸爸妈妈……”

诸葛亮沉默了很久,但崔缨想他大致了解了她的话。于是长叹一息,温和地讲起了世事之理,聊为人处世,也聊王道与霸道。

那时悲伤上劲,崔缨并不以为意,后来许多年后,却时时忆起。

诸葛亮提起杨夙曾同他说起四个字。

“哪四个?”

“天命难违。”

“……”

崔缨看着此刻诸葛亮坚定的眼神,愈发落寞了。

他大概不知,杨夙这话,原本是为了宽解数十年后的孔明。可此时风华正茂的孔明,正双目炯炯地对她说道:

“姑娘,生逢乱世,若无本事救得他人,求得自保,亦是本事。杨叔夜,他待你如亲人。还是莫要辜负了他的一番好意罢!”

“先生可知这天命,未必独指人民之运命,犹可谓‘仁义道德’不可行诸人性之泽也?”

“何意?”

“这天下,本就是偌大的逐鹿猎场,人人皆是猎人,利器皆要争夺方可到手。而做猎人不一定能活,但做鬼一定可以无情无义,同时无痛无伤。常听人言‘王纲失道,群英并起,龙战虎争,终归真主,此盖天命去就之道也’。顺应天命,意在以法代儒,罢旧礼黜旧乐,我欲吃人,却非伤及他人,而乃顽冥不固之自己。”

“一日为士,终身为士!”

诸葛亮冷冷地看着崔缨的眼睛,毫不犹豫地说道:

“恃强凌弱者固然可恨,但处心积虑阴谋算计之人,更为憎怖。”

“比起天下太平,阴谋算计又算什么?”

诸葛亮止住了,明白再多说也是道不同,于是最后只剩一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执允执中’,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崔缨惭愧地闭上了眼。

…… ……

几天后,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崔缨见到了闻讯赶来的夏侯尚的妹妹夏侯英。

那是个略施粉黛的年轻姑娘,美色惊人,与夏侯尚十分相似。初见崔缨时,她泪落涟涟,像与亲眷重逢般,细说起了当年之事。

原来,当年夏侯英外出樵采,遭遇山贼,从悬崖上摔伤,是张飞营救而随军带走。后来夏侯英伤势渐愈,可军已行远,外界又多有山贼和流匪,张飞便迟迟未将她送归。少女在军旅无依无靠,久而久之,也便不了了之。于是当地人便传言,夏侯英失踪时,张飞军恰好经过,说是张飞掳走。

“你兄长如今是虎豹骑小将,深得曹丞相欢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