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号包厢很快被宁向晚紧急召集来的警队人员严密封锁。
现场由苏念安带领痕迹科的两位警员展开细致入微的痕迹分析。
她们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
苏念安与痕迹科的警员们运用多波段光源,对包厢的墙面、地板以及家具表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
这种特殊的光源能够清晰揭示潜指纹、□□痕迹以及其他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
一番仔细检查后,她们并未发现任何潜指纹或纤维转移的痕迹。
当她们检查地毯时,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浮出水面。
地毯的绒毛倒伏方向整齐一致,看似并无异常,可进一步检测却发现,吸尘器过滤袋里竟检测到微量的碳化硅颗粒。
这些颗粒的成分与包厢内玻璃摆件的成分截然不同。
苏念安眉头紧皱,沉声道:“地毯绒毛倒伏方向整齐得很,可吸尘器里却有碳化硅颗粒,这太蹊跷了。”
宁向晚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开口道:“这表明地毯极有可能被人刻意整理过,企图掩盖某些痕迹。
碳化硅颗粒一般来源于玻璃制品的打磨或破碎,而包厢里没有类似的玻璃摆件,所以这些颗粒大概率是从外面带进来的。”
为了检测可能存在的血迹,苏念安喷洒了鲁米诺试剂。
这种试剂在黑暗中会发出荧光,能够清晰显示出潜在的血迹痕迹。
包厢内并未检测到任何血迹的迹象。
苏念安一边观察,一边向宁向晚汇报:“地毯、沙发和茶几上都没有血迹反应。”
宁向晚微微点头,低声说道:“这些矛盾之处至关重要。地毯被人为整理过,说明魏申想要隐藏某些痕迹。
而碳化硅颗粒的出现,或许暗示着他在这里进行过某种特殊活动,或者是想掩盖某些东西。”
她稍作停顿,继续说道:“继续深入勘查,细节都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痕迹科的同事们,大家辛苦些。”
苏念安点头回应:“明白,宁队!我会带领痕迹科继续勘察。”
宁向晚转身扫视包厢内的各个角落了一遍。
“念安,地毯上的碳化硅颗粒,能确定来源吗?”宁向晚问道。
苏念安思索片刻,说道:“这种颗粒通常来源于玻璃制品的打磨或破碎。包厢里没有类似的玻璃摆件,所以这些颗粒应该是外来的。”
“外来的?”宁向晚若有所思,“这意味着有人可能带了某种含有碳化硅的物品进来,或者在这里发生过某种特殊的活动。”
“对了,宁队,”苏念安补充道,“我们还发现一个细节。地毯上的绒毛倒伏方向虽然整齐,但边缘部分有些地方看起来比较新,像是最近才被整理过。”
宁向晚微微点头:“这说明魏申想要掩盖地毯上的某些痕迹。继续检查地毯下面,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线索。”
109号包厢内,案情一度陷入僵局状态。
常规的痕迹勘查毫无斩获,宁向晚凭借着敏锐的直觉,笃定那些看似矛盾的细节背后,必定隐匿着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
“念安,我们把地毯掀开看看。既然凶手用吸尘器清理过地面,那地毯绒毛的倒伏方向或许能记录下的移动轨迹。”宁向晚目光如炬,提出了新的侦查方向。
苏念安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夹起地毯的一角,仔仔细细地观察绒毛的倒伏情况。
她发现,地毯的绒毛呈现出放射状倒伏,中心点恰好靠近包厢门。
“绒毛是从包厢门向四周扩散倒伏的。”苏念安语气沉稳地汇报。
宁向晚微微颔首,分析道:“这表明魏申曾站在门边操作设备,在使用吸尘器清理时,形成了‘由内向外’的绒毛倒伏模式。”
随后,苏念安将地毯平铺在紫外线灯下,喷洒上荧光粉末后覆盖上透明胶膜。
紫外光的照射下,胶膜上粘附的微小颗粒清晰地显现出来。
“胶膜上粘附了一条0.5mm的碳化硅颗粒链,和吸尘器过滤袋里的残留物成分是一致的。”苏念安说道。
宁向晚凑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颗粒链形成了一条明确指向空调出风口的“轨迹线”。
“魏申的移动路径肯定经过了空调出风口。”宁向晚神色凝重地沉声道。
苏念安和警员们动作轻缓且谨慎,小心翼翼地拆卸下空调滤网。
金属栅格的内侧,她们发现了间距为2mm、深度达0.1mm的周期性划痕。
“这些划痕极有可能是魏申用细金属丝固定某种装置时留下的。”宁向晚目光犀利,分析道。
苏念安接着补充:“划痕的方向与包厢承重柱的走向平行,这意味着魏申很可能在这里安装过某种临时性的装置。”
关闭空调后,宁向晚手持热成像仪,仔细检测墙面的温度分布。
在距离地面1.2m处,她发现了一条温差达0.5℃的温差带。
“这应该是暗门滑轨安装位置留下的痕迹。”宁向晚肯定地说道。
苏念安点头表示认同:“看来包厢内存在一个临时性的隐藏结构。”
宁向晚和苏念安对现场发现的物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记录与深入分析,成功构建起了完整的物证链。
碳化硅颗粒链透明胶膜吸附层SEM扫描电镜+EDS能谱分析,与吸尘器过滤袋残留物成分一致。
钢琴线划痕空调金属栅格金相显微镜测量划痕深度比,与魏申办公室工具箱中的琴弦匹配。
温度差带承重柱装饰板夹层红外热像仪+微距红外测温枪,证明暗门滑轨曾在此处固定。
宁向晚站在现场,进行了详细的案情还原与深入分析。
“魏申在打扫现场前用吸尘器制造出‘无痕假象’,却百密一疏,忽略了两个关键细节。”
其一,绒毛倒伏方向:这一细节明确指向了魏申操作吸尘器的起始点,也就是包厢门。
“魏申站在包厢门附近,从内向外清理地毯,妄图掩盖地毯上的痕迹。”宁向晚清晰阐述。
其二,碳化硅颗粒链:吸尘器清理时形成的“逆向轨迹”,无情地暴露了魏申的移动路径必定经过空调出风口。
“这些颗粒链清晰地指向空调出风口,说明魏申曾在这里实施过某些操作。”宁向晚继续剖析。
宁向晚和苏念安的不懈努力与细致勘查下,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魏申煞费苦心,企图通过清理地毯和安装临时装置来掩盖痕迹,这些自以为是的举动,却反而成了暴露其行踪的关键证据。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清晰。
魏申凭借着安防系统工程师的身份,对109号包厢的内部结构暗中动了手脚。
宁向晚迅速找来拥有包厢磁卡开启权限的前台主管龙军了解情况。
龙军神色慌张,说话结结巴巴,坦言没有魏申的设计图,只能提供109包厢的三维立体图。
“宁队长……你们看看这个行不行?”龙军满脸紧张,小心翼翼地将平板电脑递了过去。
宁向晚滑动着屏幕,微微皱眉,摇了摇头:“三维立体图看不出什么,我们必须要原始的包间设计图,马上给我调出来。”
龙军连忙点头,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急忙指着某处说道:“宁队长,有办法!魏总的电脑有备份数据的习惯,那些重要的数据图纸说不定就在他的电脑里。”
宁向晚当机立断,安排周晋勘察魏申的笔记本电脑。
周晋迅速将电脑连接到技术科的专业设备上,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系列复杂的指令输入进系统。
他启用了先进的密码破解程序,利用算法不断尝试各种可能的密码组合。
随着程序的运行,屏幕上的字符飞速闪过,周晋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
终于,在经过多次尝试后,电脑成功登录。
周晋熟练地打开文件管理系统,开始全面搜索相关文件。
一番查找后却毫无收获。
他意识到魏申很可能对文件进行了特殊处理。
周晋调用了文件深度扫描工具,对电脑的存储区域进行细致排查。
很快,一些隐藏的文件夹显现出来。
这些文件夹都设置了权限加密,无法直接打开。
他再次运用技术手段,破解了文件夹的加密权限。
打开文件夹后,里面层层嵌套着子文件夹。
周晋仔细分析文件夹的命名和排列规律,从中筛选出可疑的文件夹。
当打开一个看似普通的子文件夹时,他终于发现了几个文件名中带有“包厢设计”字样的文件。
他迅速点击打开,详细的会所包厢设计图展现在眼前,包括整体结构和隐藏机械装置的说明。
周晋立刻将设计图拷贝到安全存储设备中,仔细检查文件完整性后,断开电脑与设备的连接。
一份设计图由此展开而来:
折叠式气压门巧妙地安装在包厢承重柱内部。
魏申利用自己的安保权限,非法获取建筑图纸后,精心设计了这一隐藏结构。
1.碳纤维折叠门板:厚度仅5mm,却十分坚固,展开后能形成60cm高的通道。其轻便的特性为整个隐藏结构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2.滑轮组+配重块:借助重力势能,实现了0.5秒的快速开合,速度之快,几乎让人难以察觉。
3.铜制齿轮联动装置:通过手动旋转手柄触发,齿轮咬合时发出的细微声响,因房间隔音层的作用,即便在包厢内也难以被察觉。
清理痕迹:魏申在打扫现场时,用吸尘器清理轨道灰尘,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却忽略了配重块复位弹簧的摩擦碎屑。
这些碎屑最终被吸尘器吸入,在地毯上形成了关键的碳化硅颗粒链,成为了暴露他罪行的线索。
伪装接缝:在门框边缘涂抹与地板颜色相近的聚氨酯密封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接缝的存在,进一步掩盖了折叠式气压门的秘密。
魏申有着强烈的强迫症,他每日凌晨3点检查系统时,会用激光水平仪校准门板位置,确保门板与墙面完全平行。
这一看似平常的习惯,实则是他掩盖门存在的手段,还顺带将任何可能留下的痕迹都清理得干干净净。
宁向晚和苏念安站在包厢内,对着周晋从魏申电脑中调出的设计图仔细研究。
宁向晚指着屏幕上的设计图,神情严肃:“这就是魏申精心设计的隐藏结构。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打造了完美的‘无痕’包厢。”
苏念安点头认同:“他每天凌晨校准门板位置,清理轨道灰尘,自以为能瞒天过海,却不知这些细节反而让他露出了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