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位帝王当权水准的重要标准,有的帝王善文治,有的帝王善武功,有的帝王二者兼有之,有的帝王二者差之远矣,但稍微有上进心的帝王都会希望自己在这两方面有所建树,青史留名,但总的对比来说,武功是比文治更有价值的功绩,热血沸腾最不过开疆拓土。
在听完裴行俭的叙述之后,李治夜里再也不能入眠,苏定方之前虽然也有过胜战,这证明了李治用人的眼光,但对突厥一战却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因为对西突厥一战是真正的灭国战,是大获全胜,是可以和太宗皇帝兵伐高昌,大破吐谷浑,生擒东突厥颉利可汗一个等级的胜战,是在这之前李治自觉以自己的才能渴望都不可及的功绩。
现在,苏定方做到了,他一举攻破西突厥,这就代表李治继位以来终于有一些功绩可以稍稍和自己的父亲能做出对比,李治甚至激动地快要落泪,因为他在皇位上承受的压力让他实在憋屈,在这一刻他也可以大声的说出自己做皇帝还是可以的。
所以哪怕裴行俭和内侍监都已经离去,立政殿内只留下李治和武皇后二人,李治也再没有了睡意,心胸激情澎湃,武皇后也能切身体会到李治的心情,当年她作为才人侍奉在太宗皇帝身边的时候也看到过这样的太宗皇帝,虽然在她心中李治也是比不上太宗皇帝太多,但这不是李治的问题,而是太宗皇帝太过超人,秦皇汉武,千古一帝,不外如是,李治只是一个普通人。
皇帝不是权利本身,而像是权利的弄潮儿,他必须想方设法才能保证自己站在权利浪花的顶端,略有不小心就会被浪花吞噬。
李治现在的处境和苏定方面对突厥十万大军也差不多,朝堂上的党派门阀权臣只会比突厥人更强,朝堂就是看不到硝烟的战争,苏定方找到了自己背水一战的支点,可李治的支点又在哪里?
好在内侍监是个心细的人,知道李治和武皇后听到消息后可能会夜不能寐,就安排御膳房为二人准备了夜宵,内侍监在安顿好裴行俭之后就送了过来。
李治和武皇后看着内侍监送来的夜宵却没能吃下去,因为他们看着夜宵又想到了自己眼下的处境,苏定方打败突厥人固然可喜,可是朝内李治依旧面临着关内大旱的忧虑,远水不解近渴。
武皇后叹气道:“皇上,恰逢搭在,无外乎开源节流,能省则省,今有苏定方将军在外浴血奋战,我等怎可在大灾中无动于衷,所以臣妾建议从明天开始朝内一应开销,吃穿用度,朝官俸禄都暂且停发,把粮食都供应在救济灾民之中,有苏定方将军视死如归在前,臣妾认为朝臣们一定会识大体,毫无怨言的。”
宫内节省开支,朝堂停发朝官俸禄,这是武皇后和李治早就想好的应对旱灾的对策,可是问题难就难在怎么做让朝官毫无怨言,李治想要停俸,朝官却说苏定方征讨西域耗费粮饷,倒不如暂时收回兵力,这才是应对旱灾的办法。
现在苏定方一举击败阿史那贺鲁,武皇后堵不上朝官的嘴,所以她认为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提这件事就能让朝官“毫无怨言”,苏定方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现在该大家一起付出了,从皇上自己的宫内开始,皇上皇后减肥,朝官停俸。
李治也领会了武皇后的言外之意,打算在天亮之后的朝会就这么做,顺便珍惜一下这最后的夜宵。
第二天的大朝议百官果然还是照例提及了关中大旱的事,今年以来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话里话外还是觉得李治这时候对西域动兵是靡费粮食。
往日里李治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但今天李治一挥手,内侍监马上会意喊道:“宣,裴行俭进殿。”
在这时候李治缓声说道:“朕在昨晚得到一个消息。”
然后重复一句道:“好消息。”
众朝臣一愣,昨晚得到的消息,还是好消息,所以今天在朝议上说出来,那么看来“好消息”就是这个裴行俭带来的?
可是裴行俭是谁?
在苏定方被李治启用之前,他在朝堂尚且还是一个无名之辈,那裴行俭这个学生就更不用提了,众朝臣现在不知道他是谁很正常。
但也有有心的朝臣,比如长孙无忌,他就听着裴行俭的名字很耳熟,像是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名字,可是具体在哪却恍恍惚惚,思来想去长孙无忌恍然大悟道:“是他?”
难道?
裴行俭在内侍监的宣见后马上走进宣政殿。
李治不再啰嗦,直接道:“裴行俭,把你带来的好消息跟朝堂的各位大人说一说吧,哦,你可能需要先介绍一下自己,朕觉得诸位大人可能还不认识你是谁。”
裴行俭闻言道:“皇上,末将遵命,诸位大人,末将是苏定方将军的学生,也是家师这一次征讨西域的副将,末将带来的是西域的消息。”
西域的消息?
大家刚刚还在隐晦的向李治表达对西征突厥的不满,这时候就有当事人来到了朝堂?带来了西域的消息?这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啊。
裴行俭不在乎朝臣们怎么看到他,继续说道:“回禀皇上,苏定方将军在和突厥沙钵罗可汗率领的突厥主力一战中,一举击败了突厥人,所以特意命令末将来传送捷报。”
突厥可汗率领的主力?
一举击败?
所以苏定方这是打了胜战?裴行俭特意回来报信?这个苏定方自从被李治启用以来还真是捷报频传啊,但这一次的胜战至于这么大动干戈的派裴行俭回来汇报吗?还真是大惊小怪,没见过世面......不少朝臣都在心中腹诽。
但李治接着道:“裴行俭,你这说的也太笼统了,这样诸位大人能听出什么东西?把战事往详细的说一说。”
朝堂诸位朝臣又在想难道这一战胜的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然后他们就听到裴行俭说着苏定方率领的唐军只有一万五千余众,突厥沙钵罗可汗却亲率十万大军,但即使是这样,却被苏定方以寡击众打败?
这的确说得上一次大胜。
但朝臣们又听到裴行俭第二天突厥十姓部落率众来投降的事。
那这?就算是一次大获全胜。
然后朝臣们又听到裴行俭说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丢下十姓部落,自己连夜偷渡曳咥河遁逃的事,现在苏定方已经率领大军去追击阿史那贺鲁这个孤家寡人。
消息听到这里朝臣已经知道这一战不只是大获全胜,而是可以配享太庙的大胜,这样的胜战足以把苏定方抬进大唐最优秀武将的行列,这样的功绩足以超越整个朝堂超过九成九的朝臣。
苏定方这个过去大家不放在眼里的,默默无闻二十五载的铁郎将,在大家不知不觉的时候居然猛然间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这样的苏定方不止胜了突厥人,也是胜了朝堂的诸位朝臣,毕竟苏定方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也有朝堂诸位朝臣的“一份功劳”,当初如果不是李治在朝堂上对武将用无可用,李治也不会在历史的角落里找到蒙尘二十五年的苏定方,这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治就是苏定方的伯乐。
但现在苏定方的回报证明了李治的眼光,也是对当初看不起苏定方的朝臣回以一记响亮的耳光,往日你看我不起,他日你高攀不起。
在裴行俭说完之后朝堂上反而安静了下来,都震惊在这个消息之中,也在揣测李治用这样的方式揭开这个消息的意图。
李治没有犹豫,苏定方知道乘胜追击,李治也需要乘胜追击。
李治道:“苏定方将军在战场上遇到过一些难题,但这就是现实,谁又不会遇到难题呢?遇到难题就需要解决难题,而不是遇难而退,就像在这朝堂之上,我们一样有难题,比如摆在我们眼前的旱灾之事。关中之地农作物资虽然号称丰饶,但仅长安城方圆人口就有百万之巨,所以自产农收其实并不能充分供给宫内所需以及百官俸禄之需,长久以来不得不依靠从关外征调才能满足供应,这是大家众所周知之事,但关中之地水陆交通也不甚便利,运转粮食亦颇为困难,眼下旱灾更是加剧了这样的困局,百姓就是江山社稷,旱灾是关乎百姓的生死大事,朕不可不察,诸位爱卿作为臣子也该义不容辞才对,所以朕决议,从今日开始,从朕开始,宫内一应开销能省则省,而朝内诸位大人的俸禄也暂且停放,把粮食送到百姓需要的地方以弥补旱灾之危,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各司其职,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各尽其责,苏定方将军既然可以做到不可能之事,朕不信朕以及诸位大人做不到,诸位爱卿以为呢?”
朝堂上的大臣们才知道李治是在这里等着他们,李治其实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只是几次都被朝臣以“西征无用”挡了回去,现在李治又旧事重提,之前想要反对这件事的朝臣们就要三思而行,李治已经说了各尽其责,如果这时候站出来阻拦的话那不就是玩忽职守?少吃点饭难道比苏定方在西域搏命还难吗?
朝臣们只能默认李治的决议,他们没想到李治居然有这样的政治敏锐性。
至于这样能省出多少粮食,李治问道:“监国大人,你以为朕这样的安排能省出多少粮食给灾民?”
长孙无忌没有犹豫,其实这个办法在他心中早就做过预算,却从来没有提出来过,现在李治问起,长孙无忌道:“皇上,长安的粮食消耗主要用作宿卫兵和战马的吃食,长安往日供给十一万宿卫兵每天两升左右的粟米,十一万宿卫兵中三万北衙军为骑兵,八万南衙兵有马四万八千余匹,所以马匹共计七万八千匹,至于马匹的口粮是一马顶三兵,所以这七万八千匹马换成人就是二十三万四千人,再加上宫内的宦官,宫女,奴婢,管户,工户,乐户等这些隶属于吃皇粮的人员,大概有二十三万,这样按人口来说就是五十七万四千人的口粮供给,皇上如果想要节省的话就是从这五十七万人的口中省粮食,老臣以为这个办法的确暂时可以见到一些成效。”(百度数据)
偌大的长安城,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吃皇粮,现在李治要从这一般人的嘴里抠出一些粮食接济剩下的一半百姓,大家互相少吃一口,百姓嘴里就多一口,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只希望这样能渡过这一场旱灾。
一段时间后,现实只能说李治的想法只是太过乐观,从自己的嘴里能省的了一时,却省不了太长时间,这就是长孙无忌说的这个办法只能暂时发挥作用。
粮食省了没有多长时间,不管是宿卫兵还是其他人就开始叫苦连天,宿卫兵担任拱卫长安的职责,平日里需要训练操演,是一项体力活,吃的东西少了哪还有力气练兵,三两个月的时间宿卫兵们就开始面黄肌瘦,战马更是瘦骨嶙峋,那骑兵就是徒有其表,马匹因体弱伤亡也是常事。
这种情况马上就传到了李治的耳中,长孙无忌道:“坐吃山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是啊,张嘴吃东西的人这么多,单单靠省能省出多少粮食?若是粮食歉收这种事可能省一省能过去,但大旱灾这种事,粮食绝收,哪是省一省能过去的。
李治默然,长孙无忌很早就提醒过他可能会出现旱灾的事,但谁能想到这一次旱灾如此猛烈,庄家颗粒无收,百姓家中的存粮撑一段时间,自己省一省撑一段时间,但京畿这么大,省这种办法就是小打小闹。
李治问道:“漕运呢?苏扬等地粮食富足,加倍的运粮进京啊!”
长孙无忌道:“皇上,苏扬等地漕运路途遥远,运转艰辛,功出虽劳,但成效见微,事半功倍,再者,今漕运之数已数倍于前,再者粮食需要运到洛阳再以车马转陆运至长安,这路途几百里更是花费甚多,粮食到了长安可谓是“一粒粮食一粒金”,这样的粮食哪是老百姓能吃得起的?”
方正说来说去也说不来粮食,难道自己要看着关内发生“天大旱,饿殍遍野,人相食”的惨剧吗?李治烦躁的挥手示意长孙无忌退下。
长孙无忌走后武皇后就来到了李治的身边,她一直躲在紫宸殿内的屏风后面,想要为李治出谋划策。
李治看着武皇后道:“朕虽然是天子,但朕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朕不能呼风唤雨,朕也找不来粮食,难道这旱灾朕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天子也是人,虽然自称天子,却不是天的儿子,吃的也是五谷杂粮。
武皇后知道面对这样的困局,民以食为天,吃不饱肚子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聪明才智都不能解决的,饿肚子的时候聪明人和傻子没有什么区别,聪明变不来粮食填饱肚子。
现在的李治就是走投无路。
忽的武皇后道:“陛下,我们向长孙大人认输吧。”
李治道:“何为认输?”
武皇后道:“这偌大的关陇之地,颗粮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