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书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03章 大唐皇帝逆鳞怒起 高阳公主谋逆伊始

第103章 大唐皇帝逆鳞怒起 高阳公主谋逆伊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治听着朝堂上很多朝臣提着李泰这个他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李泰是自己的一母同胞,亲哥哥,陌生是因为李治自从上位之后,甚至是从李治做太子开始就在可以遗忘这个名字。

现在又听到了像过去一样,大家对李泰才华的夸赞,学识的夸赞,这让李治不由得想到了从前,是啊,自己这个哥哥的确很优秀,是母后长孙所生三个皇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三人中李泰总是被人夸赞的那一个,其次是大哥,当年的太子李承乾,虽然不及李泰聪明,但也是有好学之名,只有自己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最不被看好的那一个,但偏偏就是自己坐上了这皇位。

所以,自己是现在的皇上!这些人还在抓着一个“罪人”赞叹不已,这是什么心思?是想暗喻自己不行吗?并且还想让李泰重回长安城?这又是意欲何为?

李治也知道了高阳公主为魏王李泰造势的目的,居然是意图用朝野的声势“胁迫”自己允许李泰回来,李治不晓得高阳公主这么做是图什么?图一个兄妹情深?图一个深明大义?结合高阳公主之前的所作所为,李治不认为高阳公主是这么贤明的人,并且还是联合了这么多的宗室一起,形同逼宫!

坐在皇位上的李治突然感觉如坐针毡,不安的扭动着自己的身体,他想一气之下怒发冲冠,揭桌而起,可是李治自己是一个儒弱的性格,他只能把求助的目光看向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一开始探知到高阳公主突然为李泰造势的事情后,对高阳公主的目的早有预测,并且也已经看透了高阳公主的意图:就是在跟自己的明争暗斗中渐渐落入下风,高阳公主想要把千里之外的李泰作为一股援军,这也算是奇思妙想,就算是长孙无忌也不得不赞叹高阳公主的才思敏捷。

可李泰作为援军的问题在于,李泰是以戴罪之身被困守均州,想要把李泰放出来就需要人们想起他,原谅他,需要他。

这就是高阳公主为李泰造势的原因,让人们想起这个曾经的魏王,用李泰过往的书画,魏王池,魏王堤,还有现在李泰在均州体贴百姓的名声,让人们原谅他过往犯下的错,以及高阳公主走动诸多宗室,或许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许是诱之以利,让宗室的那些人知道自己需要他,这就有了现在朝堂上发生的异口同声的希望皇上选贤选能,重用李泰,重用人才。

这是李治的难题,一样也是长孙无忌的难题,毕竟宗室那些人大义在手,选贤选能,重用人才,就问李泰是不是人才?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李泰才名众所周知,所以众人情愿皇上重用李泰,何错之有?不但没错,还是在为大唐皇帝分忧解难,发掘人才。

但长孙无忌毕竟是长孙无忌,作为经年的老狐狸,长孙无忌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面对现在这件事他或许无法反驳,但并不代表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缓兵之计,然后择机行事。

长孙无忌低沉的咳嗽一声,朝堂上顿时一片安静,刚刚还踊跃发言的宗室诸王都开始噤若寒蝉,不敢言语,这就是长孙无忌的威势,这就是高阳公主说的宗室那些人见了长孙无忌都是缩头乌龟,这时候他们的表现可见一斑,只要长孙无忌想说话,就没人敢阻拦,这也是李治这个皇上上位三年多都没有的气势。

长孙无忌先是在气势上立威,接着用自己低沉但厚重的声音道:“皇上,老臣以为诸位大人所言有理。”

长孙无忌一句话把所有人都搞了一个晕头转向,就算是宗室也是一头雾水,这是怎么回事?自己等人的提议长孙无忌这是同意了?这还是长孙无忌吗?

不等李治发问,长孙无忌接着道:“皇上,我大唐自立国以来就是秉持着选贤选能,唯才是举的立国宗旨才有了大唐今天不逊色于前隋的繁盛,这就是重用人才的作用,所以现在诸位大人说朝廷应该重用人才是对的。”

长孙无忌一番话有理有据,说的不管是自己一派还是宗室一派都是表示认同,因为长孙无忌这么说对自己有也有利,何必反驳?再说了,他们屡次都被长孙无忌玩弄于鼓掌,现在倒想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候李治坐在皇位上,看着长孙无忌不疾不徐的说话,他虽然不明白长孙无忌的想法,但还是比刚刚镇定了许多,他也想看看自己这个舅舅怎么解决这个对于自己很棘手的难题。

长孙无忌则继续说道:“濮王李泰以戴罪之身治理均州,也的确做出了政绩,修缮水利,耕织农桑,皆是对百姓有利之事,也算是改过自新,这就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臣以为一个罪责赦免与否是律法大事,这不是儿戏之事,并不是凭借三言两语就可以决定,毕竟濮王是因为“涉嫌夺嫡”被治罪,当然,臣以为诸位大人想要为朝廷举荐人才的心思是好的,所以臣以为濮王是否可以回归朝堂,此事可议,但更需要再议,不必急在一时。”

这就是长孙无忌的缓兵之计,可议,但也要再议,在缓兵中寻找机会,然后择机行事,这也是长孙无忌的无奈之举,宗室师出有名,提议正当,他又有什么理由说不呢?即使他是监国长孙无忌,也需要以理服人,不然德不配位的名声按在他头上也不好受。

宗室诸人和何尝不明白这是长孙无忌的缓兵之计,但想要一鼓作气办妥这件事无异于是想一锤子打死长孙无忌,那就是痴人做梦,现在能做的就是占得先机,能有这一丝先机就多一丝胜算,就这还是因为事发隐秘,打了长孙无忌一个措手不及,不然,想要在跟长孙无忌的斗法中占先机也是一件难事,宗室被长孙无忌打压也并不是全都因为宗室诸王是高阳公主所说的废物,还是因为长孙无忌步步为营,不留破绽,能有现在的小胜一场,大家都已经满意。

但立场决定了宗室不能让长孙无忌说啥是啥,荆王李元景还是站出来道:“监国大人也说了,濮王是涉嫌夺嫡,不知道监国大人怎么看涉嫌二字,但本王以为涉嫌也就是有嫌疑的意思,也许有,也许没有,所以当年濮王才会被皇上小惩为戒,而太子李承乾则是被贬为庶人,这也是后来皇上重新进封濮王的原因,所以监国大人说是可议,再议,但本王不希望这件事被上纲上线,这样反而给濮王重新议出什么罪责,本王想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望监国大人,以及皇上三思而后议。”

荆王李元景好不容易占据一次上风,也知道给长孙无忌上上压力,这就是谁还不会打顺风局?

李元景一番话也是赢得朝臣一片赞同,皆是频频点头,看到这么多人响应自己,李元景嘴角也是有掩饰不住的笑意,跟长孙无忌斗了这么多场,终于知道赢得感觉了,但李元景还是马上矜持肃穆起来,这只是小胜一场,想要彻底赢他长孙无忌还要再接再厉!

这样,现偏居于均州的濮王,一个大家几乎遗忘的人,也就是先皇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第四子,前鼎鼎大名的魏王李泰,重新回到了朝堂内外的谈论热点,魏王回归也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大家都兴致勃勃的话题,跟在朝堂上一样,讨论这件事的人一样分开为至少两方,一样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但不管怎样,魏王回归似乎已经成了所有人避不开的事,也是眼前事。

这就是李治的眼前事。

太宗皇帝活着的时候有句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没人知道这时候李治面对有人请愿自己胞兄回归是什么样的想法,但大家不可避免的都会对李治的想法猜测,因为李治是现在的皇帝,李泰是曾经最有资格、最有希望的太子人选,也就是最有希望成为当今皇帝的人,但结果是最有资格的李泰被贬他乡,最不可能的李治上位为皇帝,所以这样的戏剧性就是大家猜度李治想法的原因,李治是会出于一奶同胞的情义允许自己的亲哥哥回来,还是......

李治当然不想李泰回来。

前面说过,李治对于自己的皇位是自卑的,是胆怯的,因为他的平庸是诸皇子中最没有可能做皇帝的那个,在太子李承乾谋逆事败后,大家会支持魏王李泰做太子,也会讨论吴王李恪做太子,但唯独就是少有提及晋王李治做太子,在这件事之前晋王李治不客气的说还是大家眼中的隐形人,虽然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也是嫡皇子,但就是不显眼,没有什么存在感。

李治当然也知道自己能够上位做皇帝最多的原因恐怕是因为自己的父皇一力支持,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众望所归,就算是李治自己也从来都没有做太子做皇帝的想法,但李世民偏偏就选中了他,并且为了减少对李治的威胁,把李泰贬谪到了均州,所以李治就成了现在的皇帝。

李治当然理解父皇的想法,谁让自己论才学论能力论声望都比不上自己的这个哥哥呢,所以李泰是自己最大的威胁,所以父皇才会把李泰贬谪到均州。

还有一件事只怕只有李治和李世民自己知道,那就是李治在高句丽被齐王李佑安排的杀手追杀的时候,因为摔下马受伤,并且因为在野外过夜着凉,最终被如意舍身赴死引开高句丽的追兵,这样如意被一箭射中,好歹二人最终都被戍边的牛进达所救,并且揭开了齐王李佑和太子谋逆的阴谋。

李治被李世民接回长安之后一直留在宫中静卧养伤,然后朝堂上就发生了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明争暗斗东宫之位的事,并且胜利的天平已经偏向李泰,这时候李世民的犹豫让李泰以为李治是自己最后的威胁,所以明面上李泰对自己的父皇做出了“杀子传弟”的承诺,实则私下里悄悄的威胁李治不许他跟自己抢太子的位子,结果被正好在窗外的李世民听了一个真真切切。

所以什么“涉嫌夺嫡”,这是李世民苦心给自己的儿子留的一条活路,只因为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李治知,李世民自己知,李世民这个做爹的就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不然李承乾的结局就是李泰的结局,三子去二子?这就是李世民竭力避免的历史重演,所以李承乾只是被废为庶人,也只给了李泰一个“涉嫌夺嫡”的罪名,算是对李泰做错事的一个警告,现在李世民已经驾崩,但李治却是记着自己这个哥哥曾经对自己的生命威胁,在李治这里李泰的罪责可没有“涉嫌”两个字,就是实打实的谋嫡,不惜为此阴谋陷害太子李承乾,并且言语威胁自己,所以李泰一直是李治心中不想提起的阴暗面,这也是李治上位后可以册封李恪为三公之一,并且还可以做太子太师,但就是偏偏遗忘李泰的原因,实在是李治这个哥哥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和教训,这都是李治不想李泰重新出现的原因。

所以高阳公主的这一招“均州求援”,在她自己看来,或者在宗室看来,甚至是在长孙无忌看来都可谓是神来之笔的一记妙招,但放在李治这里,站在这位皇帝的立场上就是一记昏招,之前不管高阳公主有多放肆,在李治看来都是小事,可以糊弄了事的事,但现在高阳公主想把李泰搬出来,这就是李治的逆鳞,所以李治不由得思考高阳公主这是意欲何为!

至于高阳公主,也把发生在长安城的好消息马上告诉了千里之外的李泰,并且还想要乘胜追击,于是就想再次去均州看望李泰,一起商议之后的行动举措,跟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高阳公主并不是自己独身一人,与之同行的还有刚刚在朝堂上出尽风头的荆王李元景,这一次对长孙无忌的小胜一场,让李元景有了更多的野望,他同样希望李泰能够做这个带头人,毕竟李泰有名正言顺的名分,这就是最大的资本。

这一次三人相约在了山顶的一处亭阁,先是荆王李元景站在亭边远眺开口道:“站高望远,一览无余,锦绣山河,尽入眼中啊,善。”

李泰和高阳公主此时还坐在后边的石桌边饮茶,闻言高阳公主笑道:“没想到王叔还有这样的雅兴,这里也的确风景雅致,四哥眼光很好。”

荆王李元景点头道:“此地钟灵毓秀,山青气明,必定人杰地灵,福慧绵绵,前途无量啊。”

李泰笑着道:“叔父过誉了,这均州再好也只是一个小地方,什么前途无量,只是偏安一隅罢了,哪里比得了长安的人才济济。”

荆王李元景笑着摇头道:“非也非也,古语有言,这山就是人,人就是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养人,人亦养山,此相辅相成也,这么看来贤侄在这里还真是相得益彰、休养生息啊。”接着又吟诗一阙,“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贤侄什么都不缺,地利人和皆在你,只是缺一个机会,缺一个诸葛孔明巧借东风的机会,万事俱备只待天时。”

李泰笑着道:“我昨晚才梦到紫气东来,今天王叔和皇妹就来了,所以王叔是给我送东风来了吗?”

荆王李元景道:“然也,我们一直在等风来,现在天时已到,所以风来了。”

李泰了然的笑着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