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大唐皇帝李治和皇后王婠,还有昭仪武如意算是达成了暂时的联盟,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但相似的目标让他们成为了暂时的同路人。
只是王婠是皇后,李治是皇帝,如意这个昭仪又算什么?李治说是让如意跟王婠商量这件事,可是王婠怎么会把如意放在眼里?在王婠眼里如意从来都是她手中的一枚棋子,如意还要感谢王婠对她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如果没有她王婠,如意现在还是先帝驾崩后被安置在感业寺的尼子,只能枯守自己先帝未亡人的身份直到死亡,所以如意有什么资格对自己讲条件?相反,就算是现在这件事,也是如意想要为自己的儿子李弘谋夺太子的位子,是如意求到了她这个皇后娘娘面前,具体怎么做还得看王婠的安排。
首先王婠是皇后,更换太子人选是李治避不开的重要一环,也是李治做这件事的重要助力,假如王婠说不,那李治这个皇帝只怕很难达到目的,这是皇后这个政治身份决定的;其次王婠是现任太子李忠名义上的母亲,母仪天下的皇后,哪有换太子不经过太子母亲,不经过皇后的说法?李治不是在搞政变,恰好王婠也明白李治的想法,这就是志同道合,这也是李治一直欣赏王婠这个皇后的原因,因为王婠懂得迎合李治。
对比之下,如意才是那个最无足轻重的人,最可有可无的人,因为她除了是李弘的生母这一个原因外什么都不是,不客气的说如意就是现在李忠的生母刘氏的角色,甚至还有不如,刘氏最起码还有四大妃之一的贤妃的位子,如意只是一个二品昭仪,李忠现在最起码还是大唐名义上的太子,这就是正统的名声,李弘呢?只是三人计划之中的太子继任者,但在外人眼中,他只是一个庶生皇子,当然,大唐皇帝现在没有嫡子也是事实,因为皇后没有生孩子。所以如意唯一能够倚重的就是李治对她的独宠。
可是李治的独宠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有所图的王婠面前,如意如果不拿出足够的利益交换,王婠不可能付出自己的养子李忠,如意自然也明白这样的道理,二人非亲非故,王婠为什么要帮她?
如意只能对王婠表忠心,说是自己唯皇后娘娘马首是瞻,自己的儿子李弘也会是皇后娘娘最贴心的的儿子,并且如意自己再无所求,这一切只是为了在深宫自保,避免萧未央的再次加害,以及对萧未央一报当初感业寺追杀之仇。
王婠对如意的识时务很满意,但王婠的想法不止如此。
王婠不经意的道:“昭仪,你我姐妹之间应该没有什么芥蒂吧?”
如意谨慎道:“皇后娘娘何出此言?宫婢或许是千里马,但也是因为娘娘是伯乐,宫婢才有今日,何来芥蒂之说?”
王婠笑着道:“昭仪这样说那本宫就放心了,也就有些心里话想要推心置腹的对昭仪来讲。”
如意道:“皇后娘娘有什么话尽可以对宫婢讲,宫婢洗耳恭听。”
王婠沉默片刻叹气问道:“昭仪,你说本宫还有没有可能为陛下诞出皇子?”
如意一愣,王婠这是在问她自己还能生不能生?有没有生孩子的可能性?可是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是问御医吗?问如意又有什么用?就算如意想帮忙也无能为力啊,可是如意能这么说吗?治疗不孕症如意不会,善解人意还不会吗?
如意颔首道:“皇后娘娘还年轻,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会没有机会诞出皇上的皇子呢?一定会的。”
王婠面无表情道:“本宫从十八岁嫁入东宫开始,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十年!几年前大家还安慰说本宫年轻,有的是机会怀孕,可是没有,直到现在,多少人都不再相信时间能带来奇迹,昭仪你说本宫还能有几个十年?留给本宫的时间不多了,昭仪以为呢?”
如意没有搭话,她不知道该怎么安慰王婠,她也能听出王婠话里的真感情。
王婠继续道:“陛下明明是能生的,所以陛下早先有三个宫人所生的庶生皇子,在东宫时期也有萧未央为陛下生下了三个子女,就算是你也在进宫两年多的时间里为陛下生下一子一女,可是为什么偏偏没有一个孩子是本宫的呢?外面流言说是本宫没有生育的能力,是不下蛋的鸡,本宫不知道,也不相信,但我的确是尝试了很多的办法,用针扎,用香薰,内服汤药,外用汤浴,什么离奇古怪的药方都试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吃了,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用呢?难道本宫真的是开不出花的铁树吗?昭仪以为呢?”
如意依然无言以对。
王婠依然自语道:“一个女人,如果不能做母亲,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一个皇后,没有生下一个皇子,就是对母仪天下最大的失职,昭仪知道这十年本宫心里承受了多少压力吗?整个家族在等着我,整个后宫在嘲笑我,整个朝堂在议论我,整个大唐在看着我,我做梦都在想自己能怀孕,不知道有多少个夜里眼泪湿了枕巾醒来,这其中的苦楚和凄凉,昭仪同为女人,能懂吗?”
如意道:“皇后娘娘的付出陛下一定都看在眼里,娘娘作为皇后称心称职,无可指摘,实至名归。”
王婠对如意的回应不在意,而是问道:“如果李弘真的能够上位太子之位,昭仪认为本宫还应该怀孕吗?假如本宫在这之后怀孕,昭仪会为了稳固自己儿子的位置把本宫视为竞争对手,与本宫为敌吗?”
王婠这样说就是在对如意表明自己从来没有放弃过怀孕的打算,正如王婠所言,如果王婠现在把李弘扶上了太子的位子,在这之后王婠又生下了皇子,那李弘会不会成为王婠的对手?毕竟是为了皇位,王婠这也是在敲打警告如意一番,不要以为自己的儿子能做太子就忘了自己的本分。
如意道:“皇后娘娘所生皇子就是陛下名正言顺的嫡子,是皇位无可争议的继承人,不管是任何的庶生皇子都只不过是东宫临时的替代人,包括宫婢所生李弘在内,宫婢承诺弘儿不会成为皇后娘娘的对手,他只会是娘娘的儿子。”
王婠知道如意明白自己的意思,接着道:“说实话,本宫其实还想就怀孕这件事跟昭仪学习一下,不到三年为陛下生了两个孩子,这样的速度在整个后宫都没人可以做到,唯有昭仪,或许这就是陛下对昭仪的偏爱吧,圣人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昭仪可有什么能交给本宫的?”
如意茫然,这种事也能教?但她还是说道:“皇后娘娘有什么吩咐宫婢一定做到。”
王婠笑着道:“哪里的话,只是本宫希望向昭仪学习一下罢了,昭仪两年半生二子,这对于一个女人的身体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本宫以为昭仪要休养一下身体,千万不要落下了病根才悔之晚矣,至于两个孩子,百姓常言,一子一女是为好,本宫深以为然,所以昭仪有两个孩子就够了,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本宫希望昭仪能够谦让几分,多多在陛下面前替本宫美言几句,劝说陛下莅临本宫这凤仪宫,这样也好让本宫抓紧时间孕育皇子,昭仪怎么看?”
如意听着王婠的话,知道了王婠的意思,就是说她有两个孩子就够了,别再有其他了,要把皇帝临幸的机会谦让给皇后,这也是如意求王婠帮忙的代价之一,先是王婠假如有了皇子李弘就要退位让贤,再加上现在如意自己也要退位让贤,给王婠更多的怀孕的机会,但如意没有商量的资本,只能答应王婠的要求,当然这一幕是李治看不见的地方,这算是如意和王婠的一次交易。
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来推动李弘代替李忠太子之位的事,李忠到现在上位太子已经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当时李忠是朝堂众朝臣决定的人选,有自己的太子侍学,有太子三师,这都是当时东宫之争的站队者,都赢得了自己的利益。
特别在高阳公主等宗室诸王倒台之后,这些人都以为自己可以稳坐钓鱼台,因为从现在来说任何人没有一点可以对李忠构成威胁的存在,直到一些流言的散步,大家逐渐开始感觉到了事情的异常。
先是有人说太子李忠经常为自己的三师之一,前吴王李恪表达思念之情,(在当初册封李忠为太子的时候,李恪是他的三师之一),但现在李恪因为牵涉到高阳公主的谋逆事件中,太子还对他念念不忘是何意?是不同意皇上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吗?
再有就是李忠对养母皇后娘娘多有不敬,恐怕是因为出身低不知尊卑贵贱,并且还说李忠性格顽劣难以管束,不好学,不识圣人之道,再结合李忠当初上位时的非议,他本来就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庶生皇子,甚至生母刘氏只是皇上太子时期教导房事的一个普通宫人,相当于是普通人家的陪房丫鬟,没有任何品级之上的封号,这样女人的儿子能做太子?甚至是大唐的皇帝?这样不就证明李忠的出身低微吗?这也是李忠当初被人诟病的地方,现在又被人旧话重提。
流言蜚语说来说去,直到皇帝李治和皇后王婠联袂在朝堂上提出李忠不适合太子之位的决议,大家才明白之前的风声都是从这里来的,只是李忠又怎么同时得罪了皇帝和皇后二人大家就不明白了,是什么不满意能够让二人共同做出这样的决定。
对于李忠不能胜任太子这件事,如果是一个朝臣提出这个建议,那就必须师出有名,说出个子卯寅丑,然后交由大家来讨论,可是这件事由皇帝和皇后提出又该怎样看待?
首先就是不能像过去一样直接反对这件事,皇帝是天子,皇后是太子的母亲,他们是太子的父母,如果这两个人都不同意太子继续做太子,那朝臣凭什么反对呢?毕竟这天下就是皇帝的。
但不管怎样,这件事就像惊雷一样震惊了整个朝堂,这才距离宗室的谋逆事件过去没多长时间,现在就要换太子?这风波是没完没了了。
先是李忠的生母,现在的贤妃刘氏,她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宫人,就是因为身体康健才被选为教导李治房事的人,虽然生出了皇子李忠,但按照后宫惯例,皇子的等级是一等的嫡子,皇后所出,二等的庶子,有品级的妃嫔所出,虽然是妃嫔,但背后也都有家族的支持,三等的庶生子,没有品级地位的宫女所出,李忠就是三等的庶生子,本来刘氏也不指望自己和儿子有什么大出息,可是偏偏!偏偏李忠陷入了皇后王婠和淑妃萧未央的东宫之争中,最终被王婠选定成为了皇后的养子,刘氏也是母凭子贵,一跃而上,一步登天,从一个没有身份的普通宫人成为了大唐四妃之一的贤妃娘娘,她的儿子也以一个庶生子的身份击败了淑妃的儿子,成为了大唐的太子,这不合理,但李忠和刘氏没有反抗的能力,他们只能做被别人操纵的傀儡。
刘氏也一直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能忍气吞声的侍奉在王婠身边,按道理来说她是四大妃的贤妃,论品级只差皇后一步,但刘氏在王婠面前却像一个没有品级的宫女一样侍奉,赔笑,在宫里被人嘲笑完全贤妃娘娘该有的仪态,这些刘氏都不在乎,她不管自己过得有多苟且,她只在乎自己的儿子能够坐稳太子之位,而皇后就是这样的保障。
但现在又是怎么回事?刘氏听到发生在朝堂上的消息的时候如五雷轰顶,她不明白皇后怎么会突然有换掉自己儿子太子之位的想法,所以刘氏就想找皇后问清楚这件事,如果是她的问题或者是李忠的问题刘氏都愿意改,只求皇后娘娘收回废黜太子的成名,但是平时把刘氏当做凤仪宫座上宾的凤仪宫侍女现在却仿佛不认识贤妃娘娘,神色冷厉,只说没有皇后娘娘的召见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去,无奈之下刘氏只能跪在凤仪宫门口问道:“皇后娘娘,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不管是为什么请您告诉奴婢啊,奴婢都愿意改,皇后娘娘,请您见一见奴婢吧。”刘氏翻来覆去的都是这几句话,可是没有任何效果,哪怕是在李忠找过来的时候,李忠弱弱的问道:“娘,你怎么了?”十岁的李忠还不太明白自己面临的局面,就像在两年前他不明白自己从天而降的太子之位,刘氏没有告诉李忠怎么回事,而是拉着儿子李忠一起跪在王婠的凤仪宫门口,只求皇后能够看在自己母子二人心诚则灵的份上见一见自己,直到天上可是落雨母子二人还是跪在这里,刘氏顾不得自己的仪容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李忠的身上,但依旧没有听到王婠的召唤。
在刘氏母子二人长跪凤仪宫的时候,德妃长孙正好过来,她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得到了长孙无忌的知会,想知道皇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没有提前告知长孙无忌?德妃过来就看到了跪在这里的刘氏母子,冷哼一声“痴心妄想”,德妃一样看不上刘氏一步登天的模样,但现在她还没有孩子,李治和王婠废黜李忠的事,那就不是德妃和长孙家的机会,所以德妃就算她不愿意也得管一管,但不妨碍她送刘氏母子一句痴心妄想,她们配不上。
长孙德妃进去的时候站在凤仪宫门口的侍婢还想挡一下,只是一句娘娘还没有说出口就被德妃冷眼盯着看道:“你敢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