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这么用的?李治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他这突然间的册封直接把众臣给震惊了,朝堂的空气也突然的安静,用自己的册封来给武昭仪的名声做背书?
众臣一副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的神色,没想到啊没想到,李治居然会这么做,就是要跟长孙无忌对着干,你想要杀掉武昭仪,朕却偏不要,朕不但不杀,朕还要提升她的品级,就是要跟你背道而驰,主打一个叛逆。
果然长孙无忌不能忍,破口而出怒斥道:“皇上!你是一国之君,不能这么肆意妄为!难道你的心里就一点也没有江山社稷吗?”
李治这时候倒是冷静了下来,他第一次这么毫无顾忌的直抒胸臆,仿佛释放了自己一直被关在牢笼中的压抑,从继位开始到现在,李治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从一个听话的太子成为了一个听话的皇帝,虽然有时候李治并不愿意,但他不懂得如何说不,现在面对朝臣的咄咄逼人、欺人太甚,李治终于喊了出来,喊出来反而轻松了很多,面对长孙无忌也少了些许小心翼翼,轻声说道:“倒是想请教监国大人如何破除谣言,可是监国刚刚已经明言对此无能为力,朕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对流言不作回应就是默认,而提升武昭仪品级就是最好的回应,证明谣言不可信,流言自会不攻自破,所以监国是有不同想法?”
长孙无忌道:“武昭仪尚且是戴罪之身,怎可,”
李治打断道:“武昭仪何罪之有?”
长孙无忌道:“武昭仪是先帝的才人。”
李治道:“但先帝把她赏赐给了朕。”
长孙无忌道:“武昭仪有惑乱后宫之嫌。”
李治道:“谣言不足为信。”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也不再言语,只是死死的盯着有些陌生的外甥,说到这里他也明白了,他知道李治已经下定了主意保武昭仪,自己再跟他吵也超不出什么结果,因为这就不是一件说理的事儿。
可是现在李治的想法已经不只是力保武昭仪,而是要擢升她,明明是对武昭仪批判的朝会,却被李治搞成了奖赏的朝会,这还怎么议?满堂文武谁又能同意李治册封“宸妃”的荒唐事?
眼看今天的事不会商议出什么结果,李治直接宣布退朝,朝议也直接搞了一个不欢而散,双方人马只待重整旗鼓来日再战,人马就是李治单挑朝臣。
可是随着散朝扩散开的是关于朝议的内幕消息:面对朝臣的追责,皇上对流言做出了一概的否认,而是以谣言论,不但如此,皇上还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直接擢升武昭仪为一品的宸妃。
话说宸妃是什么?
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号大家还是愣了一下,宸妃?大唐好像没有这个妃位吧,提升武昭仪为一品倒是可以理解,因为她现在就是二品的昭仪,既然提升品级,那就是一品了,可是宸妃是什么?难道是皇上自创的一个妃位?相当于为了某个人新创了一个官职,这该怎么说?
这时候也有人提到一件事,大唐后宫按照规制一后四大妃,分别是皇后娘娘一人,四位大妃娘娘分别是:贵妃娘娘,淑妃娘娘,德妃娘娘和贤妃娘娘,这都是后宫妃嫔一品的品级,也就是说规制上的一品妃位都已经名花有主,没有什么虚位以待可以分配给武昭仪,所以皇上才会不得已的另辟蹊径,自创一个新的妃位给武昭仪,哦,不是,是宸妃娘娘,只是这样做合不合规制?一后四妃的规制?
身在凤仪宫的皇后还在静待佳音,一边逗弄着身边的如意托付过来的李弘,王婠看着可爱的小孩子 ,脸上有多喜欢心里就有多恨,她也是一个女人,她多希望自己也能有孩子盘桓膝下,其乐融融,可是偏偏李治就要剥夺了自己做娘的权利,还为此背负了说不清的骂名,既如此,那大家都别好活了,首先就从武昭仪开始。
王婠静静的想到现在朝堂也该出结果了吧,只是不知道朝臣会以怎样的罪名治罪武如意,千万不要让她好死,而李治亲手对喜欢的女人治罪,亲手杀掉自己的女人,哈哈,王婠想想就很痛快,一对狗男女。
在王婠思绪乱飞的时候一个内侍赶紧跑了门口,王婠身边的侍婢看见快步走了过去,内侍在侍婢耳边耳语了一阵,侍婢一脸不可置信的模样,王婠不以为意的道:“有什么值得偷偷摸摸的,直接说出来吧,武如意该当何罪?”
侍婢赶紧走到王婠身边也是悄声说着从内侍那里听来的消息,王婠闻言之下也是瞪大着双眼盯着侍婢怒斥道:“你敢假传消息?你信不信本宫杀了你!”
侍婢赶紧跪下道:“皇后娘娘,奴婢不敢,皇后娘娘恕罪。”
王婠自然知道侍婢不敢假传消息,侍婢是她真正的心腹,怎么可能假传消息?只是侍婢说出的消息让她不敢相信,所以就脱口而出这样的话,她不再搭理跪在地上的侍婢,而是对传来消息的内侍道:“你滚进来,你说到底怎么回事?你给本宫说清楚!”
内侍也是赶紧把发生在朝堂上的事细细道来,他现在可不敢马虎,如果因为皇后娘娘生气丢了自己的小命,那才不值。
王婠听着内侍的叙述,嘴里喃喃自语道:“这不可能,这不可能,皇上怎么能不治罪武如意呢?怎么可能还要册封武如意呢?宸妃?这是什么鬼东西?”
王婠想过很多的结果,想过李治会和朝臣针锋相对,但最好的结果就是留的武如意一条贱命,这就是服软,可千思万想也不可能是这样的结果,李治不但不治罪武如意,反而不杀反升,还要把武如意擢升为一品的妃嫔,一品没有现成的妃位,就自创了宸妃这个位置,就是要对着干,这还是过去那个软弱的李治吗?所以王婠连说不可能,她想象不到李治会为一个女人做出对抗长孙无忌的事,要知道李治对朝堂的掌控还要靠长孙无忌来维持,所以这种撕破脸的势不两立为何故?
王婠恨声道:“为了这个贱女人,皇上不惜与天下人为敌!她真的该死!”这时候王婠有了一些后悔,她没想到在李治心中武如意会有这样重要的地位,还真的像是萧未央说过的话,自己真的有些引狼入室了。
一声婴儿的啼哭打断了王婠的神游,原来是王婠在不知觉的恨意之下,抓疼了身边的李弘,所以李弘哭了起来,王婠盯着啼哭的孩子,眼神幽幽。
冷清的蓬莱殿,如意也在静静等待自己的结局,既然已经做出了要和李治服软的打算,如意也就不做垂死挣扎,现在儿子和女儿已经托付给了皇后,她也就没了牵挂,如果还有一丝的话就是娘亲和姐妹了,终究是临死之前一句话也留不下,不过倒也省的娘亲伤心。
如意看着门外,不管来的是什么人,内侍还是禁卫?还是宗正寺?都是要取走自己性命的死神,只是不知道是鸩酒还是白绫。
脚步响起,是李治。
如意愣神的看着李治,不该是李治啊,难不成还是李治亲自送自己上路?不自觉如意就把心里话说了出来:“是皇上亲自送奴婢上路吗?这样奴婢就真的死得其所,死而无憾了。”
李治傻笑着对如意道:“朕不想让你死,所以朕跟朝臣吵架了。”
如意愣愣的看着李治有一些疑惑,什么叫跟朝臣吵架了?皇帝不是坊间的泼妇,还能做出跟朝臣吵架的事?
如意道:“皇上,这又是为何?我们不是已经服软认输了吗?难道我死了长孙大人还是不想放过皇上吗?何必这么赶尽杀绝呢?”
如意越说越急,眼泪也不自觉的流淌而出。
李治看着痛哭的如意轻声道:“朕,跟长孙无忌闹掰了。”是长孙无忌,而不是监国,也不是舅舅。
如意一惊,什么叫闹掰了?撕破脸?听到这样的话如意更急了,李治这不是胡闹吗!长孙无忌权倾朝野,独霸朝堂,跟长孙无忌闹掰了李治还怎么做这个皇帝?难不成真的做了一无所出的傀儡?难道就连最起码的做皇帝的体面也不要了吗?
如意赶紧道:“皇上,你不能这么做,皇上可以没有奴婢,但不能没有长孙大人,所以皇上赶紧去给长孙大人认错,长孙大人是皇上的舅舅,皇上能认个错长孙大人一定不会介怀的,皇上快去啊,奴婢不值得!如果真的因为奴婢的原因影响了长孙大人和皇上的关系,那奴婢就真的虽万死也难赎其罪了!”
说着就往门外推李治,李治定身不动,看着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想影响自己的如意,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替自己着想的如意道:“已经迟了,朕已经说出口,也已经退朝了,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该吵得架也已经吵了,朕还册封你为宸妃了。”
如意也是一愣,什么宸妃?
李治道:“朕在你生出弘儿之后就想册封你为一品的妃嫔,只是当时有人反对,所以朕食言了,现在朕不想说话不算话了,所以要你做一品的大妃娘娘,可是后宫四大妃都有人在其位,所以朕就新立了一个封号,宸妃,以后你就是朕的正宫娘娘了。”
如意哭着道:“可是皇上这样做朝臣是不会同意的,这样皇上就会成为孤家寡人的。”
李治笑着道:“朕没有朝臣,朕还有你呢,你忘了当初在父皇身边很多政事还是你解释给朕听呢,朕一直在想自己着实愚钝了一些,还不如一个女子懂朝政,可惜你进宫之后就很少关心政事了,现在正好,朕没有了朝臣,朕有你,这也不算是孤家寡人了。”
如意想起了从前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自己侍奉在先帝身边做侍书,李治总会有不明白的地方问自己,可是李治现在为自己这么做付出的代价只怕会很大,毕竟长孙无忌不是等闲之辈。
李治看着一直流泪的如意默默地把她抱近了怀里,是啊,他就要成了孤家寡人了,可是对长孙无忌说“不”,真的很爽啊。
萧未央听到消息知道自己一语成谶了,武如意真的就是王婠引狼入室了,之前她虽然有这样的担忧,但很大部分还是在吓唬王婠,想要把王婠吓退,另外萧未央也有些看不起如意,不认为她会成为自己的威胁,直到现在萧未央才知道如意已经成长到现在的高度,之前几次对如意的谋害到底还是手软了,就应该斩草除根的。
只是李治看起来在这件事上面闹得阵势挺大,可是他一个孤家寡人又怎么可能做得成?并且这只是李治在那些得势不饶人的大臣们咄咄逼人下奋起的一腔孤勇罢了,又有谁会真的支持他的这个想法呢?
所以之后的几次朝议朝臣一方是抓着武昭仪在流言中的罪责不放,李治则是根本不搭茬,朝臣提出追责李治就提出册封宸妃,那这还怎么唠,总不至于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把这件事拖上个一百年吧,但为此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还是降到了冰点,各自都没有向对方屈服的意思。
但终究还是做舅舅的顾忌外甥多一点,长孙无忌开始在追责如意这件事上逐渐松口,而诸多朝臣自然也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没有了长孙无忌的支持,他们自然没有死磕皇帝的必要,所以流言最终还是成为了谣言,这算是李治对长孙无忌的一次胜利。
但长孙无忌退一步却并不代表希望李治能进一步,在李治擢升武昭仪为宸妃这件事上面始终韩瑗,中书令来济代表门下、中书二省齐齐反对此事,大唐三省六部制,二省首官都是宰相的官职,他们以“大唐祖制,一后四妃,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为说辞,力谏李治不能坏了大唐一后四妃的规矩,并且不做一丝退步。
李治倒是不想屈服,可是经不住如意的劝说“见好就收”,不宜为此跟诸位大臣闹得太僵,尤其是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面的退步,所以如意还是劝说李治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至于什么一品宸妃的位子,如意也就算了,好歹算是渡过了这一次流言的危机,没必要再贪心不足,真要说惹得长孙无忌不高兴,影响了李治和舅舅之间的关系,如意也不好自处,所以李治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这一次他还是食言了,还是没能册封如意为一品的妃嫔。
这样涉及到如意的惩治还是奖赏就在朝臣和李治的各退一步中结束,算是为流言事件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一次的流言从太子李忠开始,到皇后弃养与否,再到追责居心叵测的女人武昭仪,武昭仪擢升为宸妃,再到各自无功而返,貌似一如既往没有发生一点改变,但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变化,李治第一次对始终笼罩在自己身上的舅舅说“不”了。
还有另一个变化就是如意,对如意来说在之前她都是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女人,是皇后为李治安排的金屋藏娇,是先帝的才人,所以她始终把自己拘郁于后宫不敢露面,可是经过这一次的纷争如意的身份被曝光于天下,虽然面对了很大的危险,但她终于可以站在阳光下了,算是对她过往的一种被动洗白。
并且在这之后,如意为了弥合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